藍媒熱評丨元宵節 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今天是元宵節,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古代年青人最喜歡的日子。因為元宵節最開始是皇家祭祀日,人們需通宵禮佛,所以這一天沒有宵禁。到了元宵夜,年輕男女走出家門、自由交往。辛棄疾那首著名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的便是在元宵花燈下邂逅意中人的浪漫場景。漸漸地,元宵節也成了我國三大情人節中的一個(另兩個是上巳節和七夕節),一輪又一輪的圓月,從古至今,見證過了無數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元宵節的月光,照見過雙喜臨門的故事。1042年元宵節,王安石前往汴京赴考,路過江西時,看到當地吳員外家在以對聯招婿,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息馬停步。」王安石對不出來,只能牢牢記在心中。誰知到了汴京,在考場上,其中一題居然是個相似的對聯,要求對出「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吳員外的女兒招親的那個對聯作答,高中了進士。還鄉時,他再次途徑江西,發現吳員外家的對聯仍未有人答出,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娶得美人歸。
元宵節的月光,照見過一見鍾情的故事。1128年的元宵節,17歲的李清照與20歲的趙明誠在汴京城的花燈下一見鍾情。趙明誠回家後,不好意思向父親直接開口言說,只是把一個燈謎放在父親手上,就紅著臉走開了。這燈謎的謎面是言與司合(詞),安上已脫(女),芝芙草拔(之夫),意思是自己要做詞女之夫。趙明誠的父親心領神會,過了幾天就到李清照家去下聘,成全了這樁婚事。婚後,二人都喜歡金石、詩詞、字畫,過得如神仙眷侶。
元宵節的月光,照見過破鏡重圓的故事。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知道家國將亡,他們無奈之下打破一面銅鏡,兩人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南陳覆滅後,樂昌公主被楊素收納為姬妾。第二年元宵節,徐德言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也回家拿出自己那一半鏡子,果然和和老頭賣的那半面鏡子一絲不差地合在了一起。徐德言悲從中來,提筆在鏡子上題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老人帶著鏡子回家,樂昌公主看到題詩以後,茶飯不思。楊素知情後決定成全二人,並且賜給他們許多錢物。最後公主和徐德言回到江南,白頭偕老。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元宵節的這一輪明月,曾照見心動的漣漪,也照見現實的駭浪,它照在過去,也照在今朝。明月照夜,愛意綿延。願今朝的你,與所愛之人,同賞歲歲花燈景,共守朝朝暮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