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筆樓|有一種力量,讓「深潛」噴薄成「高峰」


一城鮮花,為一人賣空;一城鮮花,因一人綻放。
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同誌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殯儀館舉行。
人們自發前往,獻上鮮花以寄哀思。送別的人群蜿蜒綿亙,看不到尾。話題「武漢鮮花被搶光了」登上熱搜,網民以「國士無雙,永垂不朽」留言,祈願「黃老走好!」
三十年隱姓埋名,黃老把自己的人生,深潛成了一片沉默的海底;兩萬里家國功業,人們用岩溶般湧動滾燙的緬懷,讓這片深潛的海底,頃刻間噴薄成令人仰止的「高峰」。
這一「潛」一「升」間,是對「赫赫而無名」的民族脊樑的深切緬懷;是對「撐起安全脊樑」的國之大者的真誠致敬;是對「能為祖國把血流光」的時代精神的禮讚尊崇。

2月6日晚,黃旭華院士因病在武漢溘然長逝,享年99歲。
這些日子,江城武漢的鮮花,被眾多的弔唁者買到脫銷。武漢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外、上海交大徐彙校區山茶社紀念碑前、上海交大旭華路上、弔唁儀式現場……到處都是獻花緬懷的人們,有黃老的同行,更多的是素未謀面的群眾。

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黃老的敬意:遺像前的鮮花,被精心擺成黃老生前鍾愛的潛艇和海浪造型;弔唁儀式現場的花叢中,一艘核潛艇模型,勢如在大海中破浪前行;武漢地鐵的過道屏幕上,「致敬‘核潛艇之父’」的話語震撼人心……
誓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黃老以小我之軀,潛入茫茫深海,一潛就是三十年;但這小我一潛,卻鑄就了大國重器,捍衛了祖國海疆,建立了不朽功勳。

回想當年,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國內基礎薄弱的艱難處境,黃老沒有絲毫退縮,他以「旭日榮華」的誌向,和一群誌同道合者白手起家,從拆解簡單模型入手,依靠「土工具」「笨法子」,夙興夜寐,精準推算出關鍵數據,創造了中國核潛艇「從0到1」的奇蹟,讓祖國海疆萬萊恩瀾的夢想,從此有了更多底氣。

耕耘三十載,深藏功與名。直至新中國成立70週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這位「為國鑄劍」的老人才步入大眾視野。
「自古忠孝兩難全,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黃老生前用以激勵自己的這句話,掩藏著多少對家人的愧疚和深情!但他依然潛心科研事業,用行動詮釋了孝與忠、利與義、小家與大國之間的考量和抉擇。
在弔唁現場,一名帶著孩子前來的父親感慨:「一定要把黃老的事蹟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更直觀地瞭解這段歷史,激勵他們成長為棟樑之材。」
這樣質樸的話語,是國人對黃老「深潛人生」、家國情懷的感佩和禮敬。

當年,一名15歲的少年,取「旭日榮華」之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黃旭華」。此後,這名少年懷揣著一腔報國夢想,一路砥礪前行。
今天,當黃旭華老人永遠閉上雙眼時,今日之中國已如他少年時所願,強大、繁榮、和平。更值得告慰的是,他的事業,有更多的後人傳承。
靈堂內的許多花圈,落款沒有姓名。這些花圈來自黃老之前工作單位的同事們,這些新時代的「黃旭華們」,是無數個隱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正以實際行動,傳承著黃老的「深潛精神」。

薪火相傳,奮飛不輟。對黃老最好的緬懷,就是傳承黃老的「深潛精神」,讓他開創的事業後繼有人。
尊崇和禮讚,屬於每一個為了祖國強大而「深潛」的奮鬥者!
記者:令偉家、劉雅萱、曾晉
題圖設計:潘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