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哪吒在哪?這件遼代地宮石函刻畫了「哪吒鬧海」|文化中國行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提起哪吒,你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形象?是幼時讀過的神話故事中,腳踩風火輪、三頭六臂、疾惡如仇的英雄;還是如今大熱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梳著一頭齊劉海,頂著兩隻很大的「熊貓眼」,手插進褲子裡的三歲孩童?

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熱映,在票房不斷攀升之際,也掀起了觀眾對電影背後的神話傳說、哪吒文化的演變的探索。當下,人們走進遼寧省博物館,在「山河與共——遼金歷史文化主題文物展」中,就能邂逅一件出土於遼寧朝陽北塔地宮的石函,這是有關「哪吒鬧海」最早的圖像遺存,年代為遼代。

頭戴火焰冠,身著甲衣,腳踏祥雲……細細端詳這件石函,其中呈現的哪吒形像似乎也與影視作品中呈現的靈童形像有所差距。在上千年間,哪吒形象經過了怎樣的歷史演變?哪吒的形象又是何時在中華大地上被逐漸定型呢?封面新聞記者對話到了朝陽市北塔博物館館長王誌華,這件石函便來自該館,聽她道來文物背後所折射的深厚價值。

1986年,考古發掘人員在朝陽北塔地宮發現了這件用綠砂岩雕製而成的石函,長51釐米、寬33.5釐米、高41.5釐米。在文物管理部門在對文物的修繕過程中,在其上發現了「哪吒鬧海」的故事。

石函 遼寧朝陽北塔地宮出土 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石函遼寧朝陽北塔地宮出土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
石函 遼寧朝陽北塔地宮出土 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石函遼寧朝陽北塔地宮出土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

「涵蓋刻一方塔,塔身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後題‘都提點前上京管內僧錄宣演大師賜紫沙門蘊珪記’。蓋下面一半刻飛天,一半飾團蓮藻井。蓋四側面刻六飛天,姿態生動。」王誌華介紹道,石函四側面刻一組佛教中傳說的‘哪吒護法’故事,圖案上書‘大聖那(哪)吒太子’,內容為哪吒指揮夜叉率眾追殺興風作浪的和修吉保殊,其頭側均有題名。「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哪吒鬧海’故事圖像,為我們研究哪吒早期形象提供了實物證據。」

石函線圖石函線圖

在這件石函所呈現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哪吒頭戴火焰冠,身著甲衣,腳踏祥雲,左手托佛舍利塔,右手作指揮之勢。夜叉或搖旗呐喊,或擊鼓助威,或舉劍劈殺,或張弓射箭,戰鬥場面緊張激烈。此外,還有保殊長軀疾飛,回首張口,驚慌逃竄中後腳已中一箭,另一支箭正飛向其腹部,八隻有首無身的小龍緊隨其後。

「圖像故事是哪吒指揮夜叉率眾追殺興風作浪的和修吉保殊的場景。最終,哪吒憑藉英勇善戰和正義之心,製服了和修吉保殊。」王誌華表示,當下人們熟知的「哪吒鬧海」傳說,是哪吒打死保殊三太子後,為了不連累父母,便削骨還父、削肉還母,其真靈求得太乙真人相助,得以蓮花化身重生,這也是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哪吒鬧海’傳說始於唐代佛教文獻,經桑治元道教整合,最終在明代小說中定型。其核心情節的成熟應該不晚於元代,而明代《封神演義》《西遊記》的文學加工,使其廣為人知。」王誌華這樣解釋道。

無論是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還是數十年前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傳奇》,或是不少電視劇中,哪吒形像似乎都是頭紮兩個小鬏鬏,身穿小肚兜的幼童形象。可在這件朝陽北塔地宮石函所呈現的畫面中,哪吒儼然是威猛的武將形象,這也表明在遼代,哪吒還遠不是當下人們所熟悉的幼童形象。

《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哪吒形象 圖據官方微博《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哪吒形象圖據官方微博

「哪吒形像一路變化而來,他本源自印度佛教神話,在佛教神話中,哪吒的確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但後來在《封神演義》里,哪吒父親換成了‘托塔天王’李靖。」王誌華談到,在遼代的石函雕刻,哪吒都是成人武將形象,頭戴火焰冠,身著甲衣。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哪吒的形象變成手持火尖槍、腳踩風火輪的形象。

「這要歸功於《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怪小說的流行。在清繪本《封神真形圖》中,哪吒穿上了肚兜,變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靈童形象。這種形象的演變,反映了哪吒傳說在流傳過程中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動畫《哪吒傳奇》中的哪吒形象 圖據網絡動畫《哪吒傳奇》中的哪吒形象 圖據網絡

採訪中,王誌華還提到了另一件文物,是日本京都大德寺藏的南桑治林庭珪畫的《敬仰佛堂圖》,其也能表明哪吒形像在中國的演變。在文物所展示的畫面中,一羅漢落地未能站穩,一隻腳踩在了台階外,下方有一人正雙手托起那隻腳。這位雙手托腳的人,就是哪吒。同時,王誌華談到,在敦煌壁畫中也有關於毗沙門天王和哪吒的描繪。「雖然形象與朝陽北塔地宮石函中的有所不同,是哪吒作為佛教護法的形象,不是關於哪吒鬧海的故事形象的記載。但同樣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哪吒傳說的寶貴資料。」

如今,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走紅,這件關於「哪吒鬧海」最早的圖像遺存,自然也受到人們的矚目,吸引了無數文博愛好者前來打卡。王誌華也透露道,這件文物將於2月1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結束,就回到朝陽市北塔博物館中,所以想要前往參觀的觀眾,可得抓緊。

在採訪的最後,王誌華也提及,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通過影視文藝形式走紅,這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播現象。「這種方式能讓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更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增加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有助於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部分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