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元宵丨帶著團圓,奔向新的一年

花燈節漁燈節,各有各的味兒

「看了淄博花燈,這年才對味了!」2月11日晚,淄博玉黛湖風景區(以下簡稱「玉黛湖」),前來打卡2025中國·淄博花燈藝術節的遊客熙熙攘攘。在遊客王子怡看來,正月裡全家人一起逛燈會、賞花燈是元宵節的專屬儀式感。

淄博製作花燈、舉辦花燈會的傳統由來已久。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更是有了「南有自貢恐龍燈,北有哈市冰雪燈,東有淄博鬧花燈」的說法。花燈各地都有,為何淄博花燈能脫穎而出?

「淄博花燈的獨特之處,在於別具一格的動態花燈設計,且故事選材範圍廣泛,從古至今,無所不包,同時又融入地域文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元宵節(淄博花燈會)代表性傳承人張向仁說。

2014年,「淄博花燈會」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然而,淄博花燈也面臨著不少困境:花燈手藝人不斷流失;技藝製作方式古老,難以實現量產;製作、展示和傳承依賴傳統模式。「僅靠手藝人的力量,淄博花燈想要開闢出更廣闊的發展道路,難度很大。」張向仁坦言。

為保護和傳承這一非遺項目,2017年,淄博張店區大膽創新花燈舉辦模式,與玉黛湖攜手辦節。通過文旅深度融合,推動了非遺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豐富了市民和遊客的文化生活。

「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的花燈會也必須與時俱進。」張向仁說,今年,他們創作了將齊國建築元素與新春氛圍相融合的「齊國盛世」等燈組。這些燈組在延續淄博花燈「聲、光、動、奇、秀、巧」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可玩性與可讀性,讓淄博花燈走出小眾圈子,走進大眾視野。

在山東,非遺燈會非淄博所獨有,在東區沿海,有500多年歷史的漁燈節,在今天依然很受歡迎。

2月10日傍晚,煙台市黃渤海新區山後初家村(又名「初旺村」)的碼頭邊,60歲的船長劉明興將自製漁燈放入海中。沿岸望去,數百盞漁燈隨小舟飄蕩,與岸邊漁船的彩旗相映成趣。「漁燈節是我們漁民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要送燈、祈福,希望新一年風調雨順、魚蝦滿倉。」

「漁燈節是正月十五‘燈文化’在八角灣沿海漁村的一種獨特展現,舉辦時間往往比元宵節提前一兩天,還有一系列與出海緊密相關的獨特習俗,已經有500多年歷史了。」初旺村老船長初名語今年69歲,十幾歲開始出海,是村里公認的「懂海、懂漁燈」的人,「漁燈節最早是漁民自發的民俗活動,寄託了漁民對出入平安、新年有個好收成的期盼,還有對大海餽贈的感恩。」初名語說,漁燈節主要由送燈、祭祀、歡慶等環節組成,融合了漁家美食、民俗演出、民間手工藝等元素。

歷經數百年,漁燈節外在形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文化內涵一直得以延續。「以‘漁燈’為例,老輩兒都用蘿蔔燈。後來,蠟燭燈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蘿蔔燈,如今更環保、安全的電子燈則是主流。‘漁燈’的材質一直在變,漁民送漁燈時寄託的願望一直沒變過。」初名語說。

臨近中午,秧歌隊、鑼鼓隊、花車隊等歡騰的民俗表演隊在村莊開演,熱鬧的大集也同步開啟,平時寧靜的小漁村「沸騰」起來。

「漁燈節」已由最初的放鞭炮、獻貢品、送漁燈等形式,發展為如今兼具民俗展示、親友聚會、特色旅遊於一體的盛大節慶。「正月十三這天,來自家吃飯的客人越多,就寓意著過的越好。我家中午還有三桌客等著我回去,共同慶祝漁燈節呢!」劉明興大聲說道。

「漁燈節承載了漁家文化和村莊歷史,希望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漁燈’在一直亮下去。」初名語說。

(大眾新聞記者 劉磊 孫良棟 邢金鈺 通訊員 薑乾)

琉璃擺件里藏著美好寓意

拇指大小的琉璃遠觀是一條晶瑩剔透的「胖錦鯉」,近看發現內部纏繞著比頭髮還細的金絲、銀絲,流光溢彩,正中央「懸掛」著一顆鋯石,好似一輪滿月……

2月11日,在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藝博林琉璃展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闞興慧為今年元宵節設計的新品——琉璃香插正式對外銷售,它「外表呆萌、內有乾坤」的反差模樣,惹得人們發出陣陣讚歎。

博山琉璃作為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去年入選第三批「好品山東」品牌名單。闞興慧告訴記者,若想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手工藝品市場站穩腳跟,高品質與原創性缺一不可。她透露,這枚錦鯉琉璃香插正在申請外觀發明專利。

「一年明月打頭圓」,元宵節作為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隱藏著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團圓的深深期盼。基於這些年俗文化背景,許多琉璃匠人將設計思路對準「團圓」「圓滿」,春節以來,不斷推出新品。

「針對消費者的審美喜好,我們團隊設計了‘巳巳圓滿’琉璃擺件,它具有長壽健康、守護家庭圓滿的美好寓意,非常受歡迎,產品賣到了國外。」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博山雞油黃與雞肝石琉璃燒製技藝傳承人、淄博康乾琉璃藝術品製造有限公司總設計師孫雲毅說,「近年來,博山琉璃在‘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區域品牌賦能下,越來越受認可。我們將推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琉璃文創手造作品,將山東人的審美語言傳播到世界舞台。

小塊餡料蘸水,扔進盛滿糯米粉的笸籮內滾動,餡團相互碰撞,如此反復6遍,一枚元宵才算是製作完成了。2月11日下午,濟南益康食品總店裡,等著購買元宵的消費者排起了長龍。「今天一共來了5車餡料,可以製作3000多斤現滾元宵,大概下午5點多就會售空,再想買就要等到明天上午了。」看著元宵櫃檯前大排長龍的消費者,濟南益康百姓連鎖超市有限公司運營經理李娜有些焦急。

「吃了他家元宵,這個節才算是圓滿了。」家住附近的消費者李女士說,「每年正月十五,我們都會買他家的黑芝麻元宵,不僅煮出來圓潤好看,而且久煮不漏,質量過關。」

「元宵製作需要十多道工序,費時費力,但很多老顧客喜歡吃,所以我們堅持生產了幾十年。而且,今年元宵節與情人節時間接近,我們創新推出玫瑰元宵,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公司總經理何海波介紹,「臨近元宵節,店裡會舉行滾元宵體驗活動,讓孩子們體驗中華傳統文化。」

記者從省市場監管局獲悉,「好品山東」是山東好產品、好工程、好服務品牌整體形象的代表,自2022年以來,累計推出三批400餘個品牌。眼下,第四批「好品山東」品牌正在遴選當中。

(大眾新聞記者 王鶴穎)

洋女婿舞起獅來有模有樣

身著紅色唐裝,手擎獅子頭,馬步紮得穩……2月9日,在濟南高新區第二屆年俗文化節暨舜華路街道村居龍燈大賽現場,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小夥舞起獅來有模有樣,引發眾人圍觀。

「今年是我在濟南過的第8個春節,不過還是第一次這麼隆重地過元宵節。」來自德國的「洋女婿」王賽博說,「在德國時,我就學習了舞獅,不過很多年沒練,如今有些生疏了。」

王賽博少年時期就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尤其喜歡中國的功夫電影。2001年,13歲的他在德國找了位師傅學習中國功夫,前後學習了5年。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王賽博對中國文化有了深刻的認識。2014年,王賽博成為一名「濟南女婿」。2017年,他陪妻子回濟南探親時,正巧趕上濟南高新區在招攬人才,其中也包括外國人才。這一契機,讓王賽博決定留在濟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我已經在中國多年,但是瞭解到的仍舊只是九牛一毛,我很願意更深入地探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2月9日,在活動現場,16支隊伍、近千人表演者輪番上演,舞龍、舞獅、踩高蹺、威風鑼鼓等民俗活動輪番上演,猜燈謎、蹴鞠等互動活動精彩亮相,面塑、剪紙、糖畫等非遺技藝集中展示,讓王賽博眼花繚亂。

看得不過癮,他拿起鼓槌,跟著鑼鼓隊學習了一段鼓曲;又跟著高蹺隊,練起了踩高蹺。「踩高蹺需要特別強的平衡感,自己踩上去,才知道高蹺隊有多厲害。」王賽博說,「這種規模的活動在德國很難見到,氛圍特別好。」

在中國,元宵節自來就有看花燈的習俗。「今年大明湖設置了‘湖畔雨荷’花燈,特別想去看一看。」王賽博說,「不過我2月10日就要飛德國了,近期濟南高新區有個項目需要到德國洽談。」

2017年,王賽博入職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投資促進部,負責國際招商引資和對外合作,參與並見證著中德經貿交流合作的持續升溫。「入職後,我共參與了四屆中德(歐)中小企業交流合作大會,切實感受到中德企業交流越來越密切。」王賽博用自己的語言、感受和體驗,向外資企業介紹高新區的發展情況和合作機會。

「雖然元宵節沒法跟家人團圓,但是能為我的老家德國和我的第二故鄉濟南做一些事情,我很開心也很自豪。」王賽博說,「今天相當於提前過元宵節,等從德國回來,再去趵突泉、大明湖看花燈。」

(大眾新聞記者 段婷婷)

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又稱燈節、元夕節、上元節,也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賞花燈、逛廟會、猜燈謎、鬧元宵等一系列節俗活動,展現出元宵節作為民間盛會的熱鬧氛圍與社交功能。與此同時,元宵節亦有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象徵意義,承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印記。

在節序上,元宵節往往與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時間相鄰,是萬物萌發的好時節,因此,元宵節不僅標誌著新一年農業生產的開始,也成為民眾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重要時刻。

實際上,我國很多傳統節日都與農業習俗密切相關,元宵節與農業活動之間也有著緊密的關聯。古人正月祭天以祈求豐收,正月十五恰逢新月之初,被認為是陽氣漸盛之時,此時的祭祀活動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順應。當然,民眾也會根據正月十五的天氣狀況來預判來年的豐收與否,如諺語所云「正月十五雪打燈,一個穀穗打半斤」「雨打上元燈,五穀要豐登」。

在安徽、山東、河南、甘肅等地,至今流傳著正月十五捏面燈的習俗,做面燈、點面燈成為這些地區元宵節特有的儀式感。面燈,顧名思義是用麵粉製作成的各式各樣的燈盞,人們通過在月份燈中留存的蒸餾水或者盞內餘油量預兆來年相應月份雨水的多寡。面燈樣式豐富多彩,其製作過程也充滿了巧思與匠心。將狗燈、牛燈、羊燈、豬燈、雞燈、聖蟲燈、鯉魚燈等多種富有象徵意義的動物造型面燈放置在特定的生活空間內,蘊含著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對生活豐盈富足的期盼。

在元宵節期間,面燈這一習俗在代際傳承中釋放出持續的生命力,並在當代社會不斷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元宵節中農耕基因的存在,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也是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其創新與發展為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新的靈感源泉,促進了傳統文化的活化利用。

(刁統菊: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張鳳霞: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