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劍指百億:東方魔童如何征服世界影迷?丨封面深鏡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實習生 朱黎

《哪吒之魔童鬧海》以其流暢震撼的畫面贏得了許多觀眾的一致好評,不少外國網民直呼其特效畫面太炸太燃了。

「力量不只是力量,更是永不放棄的意志。我的命運我做主,只要心存理想,你也會成為無敵的哪吒。」在美觀影者Rachel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自己在《哪吒之魔童鬧海》預售期間就搶了票。「我看的那場基本是坐滿的,很精彩,我還建議身邊的朋友都去電影院欣賞這部中國風的動畫電影。」

中國春節檔電影海外排片破紀錄,但並不是所有觀影者都如Rachel一樣幸運。「所有上線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場次都已預訂一空,我都沒有搶到票。」家住雪梨的Derek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自己沒有搶到《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首映票,很遺憾沒有第一時間觀影。「澳州人超級興奮能觀看它!!!」

澳州《哪吒之魔童腦海》座無虛席。(受訪者供圖)澳州《哪吒之魔童腦海》座無虛席。(受訪者供圖)

俄羅斯人馬基斯(Max)在社交媒體發佈的影片中感歎:「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麼震撼的神話戰場畫面,海底妖族圍攻陳塘關、虛空裂口的特效畫面很厲害。」

「影片中有很多龍和很酷的妖怪,很多武打畫面和故事情節都十分有趣。」加拿大人Aaron直言,自己強烈推薦這部電影給喜歡中國神話和文化的人。

不僅如此,《哪吒之魔童鬧海》還觸動了許多外國網民的心弦,讓他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情感共鳴。俄羅斯人馬基斯(Max)表示:「看哭了好幾次,裡面的親情和友情都十分感人。影片也告訴我們,要打破成見,勇敢做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全球上映,被視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標誌性事件。影片以《封神演義》為藍本,融入三星堆青銅器、侗族大歌等非遺元素,用「東方神秘主義」美學征服海外觀眾。導演餃子表示:「哪吒的‘我命由我’精神,是跨越文化壁壘的共鳴點。」

外國博主「老輩子Tony在中國」稱影片中的打鬥場景讓他聯想到《七龍珠》,其動作場面甚至超越了《功夫熊貓》。而烏克蘭博主「Alex在成都」表示:「影片滿足了我對中國龍的想像,十分霸氣。而且哪吒騎龍和龍族合照的畫面非常燃。」

俄羅斯詩人唐曦蘭則認為《哪吒之魔童鬧海》劇情緊湊,諷刺意味十足,指出這部影片揭露了世界中的諸多弊端。她公開表示:「影片中天宮boss為了自己的利益,把人類和龍族彼此對立,產生了一場很大的悲劇,犧牲了很多人的生命。有時候在一個天真的笑容背後其實會隱藏一顆自私的虛榮的心。此外,影片中也體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無私的愛,尤其是看到哪吒的母親和哪吒最後一個擁抱,令我非常感動。」

由於文化差異,許多外國觀眾對《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部分劇情存在疑惑,也對其背後的文化存在理解偏差。如不理解「急急如律令」台詞,以及疑惑龍本身作為一個正面形象為何在影片中是反派。

部分外國網民直呼:哪吒是中國的超級英雄,哪吒電影是中國版漫威。此類評論雖然傳達了外國觀眾對哪吒酷帥形象的讚賞,但同時也反映出外國人借助他們所崇尚的美國英雄精神來理解哪吒,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

然而,   正是基於這些疑惑和理解偏差,部分外國網民開始探索中國神話,搜索哪吒電影背後的中國神話故事,甚至有人發問:「薑子牙是不是中國的雷神?」

外國觀眾對《哪吒》系列電影的強烈反響,彰顯了中國借助電影在跨文化交流層面的豐富維度及其深遠影響。儘管眾多歐美觀眾對哪吒這一神話人物缺乏瞭解,但影片中所呈現的反叛英雄形象以及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卻給他們帶來了新奇與趣味,並引發了情感上的共鳴。

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孫佳山看來,影片成功的關鍵在於「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父子親情、反抗命運等普世主題,與水墨畫風、神話符號的獨特表達形成張力,既陌生又親切。

截至2月13日發稿,《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含預售)突破98億元,穩居中國影史票房榜首,並躋身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前五,正在向百億票房發起衝擊。

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國產動畫的天花板,更標誌著中國電影工業從「代工」向「原創技術輸出」的轉型。影片內含近2000個特效鏡頭,自主研發的「動態水墨渲染引擎」將傳統國畫藝術融入3D動畫,技術突破令國際同行側目。

票房奇蹟的背後,是市場與創作的雙向奔赴。春節檔期間,《哪吒之魔童鬧海》以超58%的票房佔比碾壓同期影片,觀眾用腳投票支持「良心國漫」。中國傳媒大學趙新利教授指出:「百億票房不僅代表消費力,更體現觀眾對本土文化認同的覺醒。」

從票房黑馬到文化符號,《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百億征程不僅是中國動畫的勝利,更是一場文化自信的全球宣言。當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屏亮起哪吒身影,當海外影院為「中國神話」加場售票,世界正通過這抹東方紅,看見一個更立體、更年輕的中國。正如網民所言:「哪吒鬧的不是海,是舊有的文化邊界。」

今天,陪吒兒衝擊百億票房榜,有你一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