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碗陝西油潑面端上南京街頭的餐桌
韌滑筋道的面劑子在案板上「啪」地一甩,瞬間抻長半尺,扯開甩進沸水中舒展開,煮熟往海碗裡一扣,撒上現磨辣椒面、蒜末等一應調料,熱油一潑,「滋啦」一聲,辛香炸裂。
正午時分,江蘇南京鼓樓區的三牛油潑麵館里,擠滿了等待品嚐油潑面、干拌麵、酸湯麵的南京市民。
「香!」市民劉先生邊嫻熟地拌麵邊稱讚道,「這家麵館的廚師是陝西丹鳳當地的師傅,味道蠻正的嘛!」

距離麵館向西約1000公里,是老闆陳偉的老家陝西商洛丹鳳縣。
23年前,17歲的陳偉懷揣著對家鄉美食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前往南京務工,憑藉對陝西特色美食的執著追求,從個體小店做起,拉麵、油潑面、肉夾饃……一步步建成7家門店、50餘名員工的連鎖餐飲企業。
「我們每家門店都離不開‘丹鳳廚工’這四個字。」陳偉感慨地說,「‘丹鳳廚工’勞務品牌是我們在南京開拓市場的一張鮮亮的名片。」
這些年,丹鳳廚工勞務品牌已形成聚合運營機構、培訓及實訓基地、評價中心、孵化基地、職業介紹機構、駐外勞務工作站「六位一體」的建設模式,輻射西安、南京、溫嶺、杭州等地,成為推動丹鳳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一個響噹噹的勞務品牌,是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用過硬本領、專業服務、良好口碑建起來的。」丹鳳縣人社局局長李百朝向記者介紹,「丹鳳廚工品牌累計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1.2 萬人,在陳偉開的麵館里,50多名員工絕大多數都是丹鳳老鄉。」
「品質立住了,品牌也就立住了。」陳偉說,「每一碗用心製作的陝西面,都在為丹鳳廚工的品牌添磚加瓦。」
說到「丹鳳廚工」,必須得提到一個人——李鋒。
30年前,丹鳳小夥李鋒跟著老鄉到南京打工,洗盤子、學拉麵、上夜校……摸爬滾打4年後,和鄉黨合夥在南京開起了自己的麵館。
「那時南京人就喜歡吃拉麵,丹鳳人最擅長的就是做拉麵。」李鋒回憶說,「但是丹鳳人在南京開的麵館五花八門,有的叫陝西特色麵館、陝記麵館,有的叫陝西油潑面、西安麵館,名字不同,形象也不統一。」
為此,他積極配合丹鳳縣政府,全力打造規範化、標準化「丹鳳廚工」品牌,目的就是確保丹鳳的麵食風味統一,讓更多丹鳳人通過這一品牌實現創收。
在李鋒等人的帶領下,目前,已有8000多名「丹鳳廚工」在秦淮河畔大顯身手,帶動當地萬餘名群眾實現就業、創業。

這幾年,李鋒的新任務是為更多出門務工的老鄉提供幫助。
今年大年初九,作為丹鳳縣駐南京勞務輸出工作站負責人的他早早來到丹鳳縣火車站的「春風行動」暨「點對點」勞務輸出集中歡送儀式現場。務工專車將赴江蘇南京、安徽蕪湖、浙江溫嶺等地,確保務工人員「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引導上車、分發食品、叮囑安全……「年後還要到南京組織技能培訓,新的一年又要忙起來嘞!」李鋒笑著說。
如今,這條蘇陝勞務協作渠道全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3萬人,成為東西岸協作的有力實踐樣本。
在陝西,培育壯大勞務品牌,帶動農村勞動力穩定就業尤為必要。
數據顯示,陝西省農民工總量為820.4萬人左右,省外就業佔比34.3%,其中,在東區地區就業約佔70%。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工程,促進供需高效匹配的意義重大。
「目前,陝西省已培育認定勞務品牌141個,帶動就業創業350餘萬人,其中脫貧人口51萬人。」陝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曉東介紹說。
「旬陽建工」隊伍走南闖北,為城市增添現代亮色;「武功繡娘」一針一線,指尖功夫繡出大好河山……三秦大地勞務品牌質效提升,鄉親們的小康生活有了堅實保證。
當一碗陝西油潑面端上南京街頭的餐桌,辛香撲面,仿若八百里秦川的烈日長風吹向秦淮河畔的流水人家。東西岸勞務協作的春風下,技能提升、就業增收、產業興旺、民生殷實的嶄新畫卷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