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誕生120年見證《哪吒2》破百億 一場開往春天的光之旅|封面評論
文/張傑
1895年12月,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地下室里,首次以售票方式向公眾放映了他們製作的電影,這標誌著電影的正式誕生。1905年10月,京劇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在北京大柵欄的大觀樓電影院放映,掀開中國電影光輝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2025年,中國電影迎來誕生120週年,《哪吒2》也迎來票房衝擊100億成功的激動時刻。時間整點的相遇,不只是巧合,更是中國電影工業成熟、文化表達的聲量與商業市場發展迎來歷史性跨越的生動表徵。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技術依賴到獨立創新,百年的積澱在《哪吒2》中來了一次集中的大爆發。

曾幾何時,提到動畫作品,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日本的作品。蠟筆小新、哆啦A夢、海賊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經典動畫角色形象。中國的動畫雖然有《小蝌蚪找媽媽》《神筆馬良》等散發中國古典美學氣息的動畫美術片成為很多人的少年記憶,但在跨越國界的總體影響力上都還顯得比較欠缺。《哪吒2》的出現則象徵著中國動畫電影工業體系的全面升級。據瞭解,該片影片特效鏡頭超2000個,單鏡頭特效緩存量高達10T,遠超前作。例如「洪流對戰」場景耗時一年半製作,海妖鎖鏈的視效曾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最終由國內團隊攻克。 三維動畫技術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部分高難度鏡頭甚至超越國外頂級工作室效果。 而這一跨越式進步的背後也凝聚著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哪吒2》有近140家中國動畫公司參與製作,4000餘名從業者共同協作,形成「動畫界奧運會」般的合力。

一件事的成功背後往往是綜合實力的體現。在技術跨越之外,《哪吒2》還體現了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表達的成功典範。《哪吒2》延續了中國電影百年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創新,實現了從「神話改編」到「時代精神」的昇華。 片中文化符號的多元融合:方言(如川普、西北話)的運用增強了地域文化認同。民族樂器(侗族大歌、嗩呐)與國漫結合,賦予傳統音樂新生命力。這種地域性的文化因素,一旦乘著動畫這個國際語言的翅膀,就達到情感共鳴的全球普適性。於是,影片海外上映反響熱烈,《哪吒2》的國際票房也必然水到渠成。中國電影走上國際,不光在大型影展、電影節上獲獎,更是細水流深,走進國際上的普通觀眾視野,真正成為中國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樑。
在短影片越來越碎片化,作為「蒙太奇」技藝使用始祖的電影以其整全的故事講述、考究的光影氛圍提供精神療愈,愈發凸顯它的獨特價值。電影有娛樂性,但又不失其嚴肅性——尤其是在承載歷史、文化、民俗、情感、精神啟蒙方面,彰顯出強大的能量。這種能量,還有釋放的巨大空間。滿招損,謙受益。在為成績感到興奮的同時,我們也要冷靜看到,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比如需穩定產能、提升幕後從業者待遇,避免依賴個別創作者,推動行業整體升級。在2025年這個春天,《哪吒2》開了一個好頭,預示著下一個中國電影百年將以更開放的姿態,在技術、文化、市場上持續突破。
中國電影120年的積累,為《哪吒2》的爆發提供了土壤,而影片的成功也反哺了行業信心。不管是影人劉曉慶成為年青人敬佩的「慶奶」,還是影人陳衝寫書成為文學圈的「黑馬」,抑或是導演王家衛拍攝於20多年的《花樣年華》情人節重映,還是百億票房的《哪吒2》,都是中國電影生命力的組成部分。
電影是用技藝、思想、情感造夢的藝術。我們期待,中國電影人,在《哪吒2》給行業注入的能量和啟示下,穩紮穩打,沉下心來,不光是在動畫電影,還在真人扮演的電影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帶著120年的沉澱,從春天,開始下一段充滿感動、啟示和美好的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