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銳評丨BBC稱讚《哪吒2》,「BBC濾鏡」沒法用了?
極目新聞評論員 石平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多條報導中國的新聞引起了海外網民的關注。外國網民發現,BBC這些新聞及時跟進了中國的許多熱點,卻沒有像以往那樣用陰陽怪氣的口吻來個轉折——「但代價是什麼呢」。不少外國網民直言,「BBC這麼誇中國還真讓人有點不習慣」。(據2月11日環球時報報導)

「但代價是什麼呢」(but at what cost),是國內外網民對BBC之前抹黑中國慣用形式的總結。說穿了,這是一種「BBC濾鏡」,通過話鋒一轉的方式,對中國發展進行變相否定,強行對中國取得的成績進行歪曲。
最近,BBC環球廣播部的影片帳號發佈了一期介紹中國科技成就的影片,以及一篇報導中國電影《哪吒2》票房屢創佳績的新聞,都缺少了「但代價是什麼呢」的內容。有網民調侃稱,「這句話可是你的招牌啊,怎麼能不加上呢?」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哪吒2》的報導,BBC不僅稱讚了電影本身和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還肯定了主創團隊的創作歷程。
難道BBC開始轉變思路,正面、積極、客觀地報導中國了嗎?如果真是如此,那應該給一個大大的讚。不過,恐怕不宜過早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個事實是,隨著中國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BBC濾鏡」的效果越來越有限了。2025年春節期間,中美兩國的網民在小紅書上「對賬」發現,美國似乎並不像一些媒體營造的那樣「美麗」,他們當中不少年輕一代反思自己是否被西方輿論所操控,進入了媒體營造的信息繭房。
另外,中國持續優化入境政策,不斷擴大免簽國家範圍,「China Travel」成為熱詞,眾多外國網民如實記錄中國的影片內容,引起廣泛關注,也讓不少外國網民理性認識中國。再加上中國的DeepSeek、人形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哪吒2》等,一再突破西方認知,也讓「但代價是什麼呢」的虛假敘事可能編不下去了。
「BBC濾鏡」的受害者,絕對不僅是中國。因為,一些西方人也在「BBC濾鏡」的影響下,生活在一種幻覺之中。同時,BBC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越來越受到質疑。俗話說,一句謊言需要一百句謊言來掩蓋,當「BBC濾鏡」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就會成為一個迴旋鏢,傷害到自己。

當然,BBC報導中國不用「BBC濾鏡」,未必就是一片好心,不排除BBC是在「撒嬌」了,通過正面對中國的報導,去刺激一些所謂西方精英,就此找存在感。另外,也有可能是實在編不出「轉折點」,相關報導沒用「BBC濾鏡」只是個例,不能說明什麼。畢竟,《哪吒2》如此成功,他們或許找不到「但代價是什麼呢」的內容,如果強行歪曲只會招致反感,只得明智放棄。說白了,可能就是「BBC濾鏡」沒法用了。
當然,如果BBC改弦易轍,真正客觀報導中國,那應該歡迎。如果只是想在西方刷存在感也不怕。雖然他們抹黑中國的行為,的確在世界範圍內影響了一部分人對中國的認知,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BBC們就會有越來越多編不下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