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童詩:怎麼畫出蟬鳴聲?|孩子與詩㉖

《請回答1988》劇照。
2024年,南韓作家韓江獲得了盧保文學獎,在圖畫書和童詩領域,南韓的作品也越來越獲得讀者的喜歡與認可。
在本文中,作者閆超華分享和解析了南韓童詩詩人的作品,正如他所說:「好的童詩是超越國界的,因為它展示的是全世界兒童共通的心田。」
撰文 | 閆超華
有時我覺得,兒童離詩歌最近,詩歌離語言最近。因為在語言的引導下,孩子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想像完成一首童詩,並漸漸在詩意中表達自我。而一旦事物靠近詩歌,都會被詩歌的力量吸引,從而抵達語言之外的神秘地帶。哪怕兒童心靈的一點點光,都可以照亮事物的輪廓,事物的形、色和紋理,就是童詩的美好形態:
兒童是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
作者:(韓)李元鳳
翻譯:任溶溶
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
已經變成一條一條的小溪流。
它們有一天還將變成海洋,
當朋友和朋友合在一起的時候。
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
是在天上流動的星星,
它們有一天還將變成宇宙。
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
各在不同的地方,
可有一天它們碰在一起,
就像含笑的鮮花開放。
這首詩中的「一點一點的光」是如何慢慢變大的?如同詞語彙聚成一首詩,光點碰撞在一起,漸漸彙聚成光的小溪、海洋、星星、宇宙。有趣的是,到了最後一節,光又變成了含笑的花朵,整首詩以「小——大——小」的運行軌跡,讓詩歌形成一個閉環。詩里的「光」是什麼呢?看了標題相信大家心裡都明白,就是兒童。當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們的遊戲、快樂、美好與純真不都是流動的光嗎?這些光一縷一縷編織著星星:
星星
作者:(韓)薑小泉
翻譯:薛舟
我會不會也是一顆星星
我在無數的星星之中尋找
銀河系的星群裡有沒有
一顆小小的星星也在找我
總有一天我也會被發現嗎
獨自站在曠野里
仰望星空,招手示意
我在這兒啊
星星真的認不出這樣的我嗎
儘管如此,我的星星還是不怕千年萬年地
尋找我嗎
哪怕我已經離開這裏
我的星星還會繼續尋找我嗎
詩人薑小泉幻想自己也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星星,當他尋找屬於自己的星辰的時候,那顆星星也在尋找他,他們互為光芒。小王子曾說:「星星閃閃發光是否為了讓每個人有朝一日重新找到自己的星球。」(鄭克魯譯),他還這樣說道:「如果你喜歡一朵生在在一顆星星上的花,夜晚你仰望天空,那是愉快的。所有的星星都百花盛開。」(同上)。花朵與星星,如同心靈與想像。就像舒比格在《當世界還不存在的時候》一書中描繪的《星星》:最初人們頭上不長頭髮,而是花草,後來人們不堪蜂群的滋擾,拔掉頭頂的花草向空中扔去,花朵留在了天上,閃閃發光,成了現在的星星……每個人對星空的嚮往都渴望收到遙遠的回音,而這些就是明亮的詩:
回聲
作者:(韓)薑小泉
翻譯:薛舟
我能遇見我自己
只有站在鏡子前
哦,還有另一個辦法
那不是用眼睛看的鏡子
而是用耳朵聽的鏡子
我是你——(我是你——)
你是我——(你是我——)
回聲
回聲是聲音的鏡子
也是我心靈的鏡子

《蟋蟀來電話了》,作者: [韓]薑小泉,譯者: 薛舟,出品方: 讀蜜,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月。
遇見自己的方式除了站在鏡子面前,還有很多種方法,只要你敢於探索。在詩人這裏,原本只能用耳朵聽的聲音一下子成了具體的事物——鏡子。試想一下,還有什麼比聲音之鏡更神奇的呢?每個聲音通過這面鏡子都會折返回去,我們的心靈又何嚐不是反映世界的鏡子呢?而這個鏡子究竟是什麼?在詩歌的最後一節,詩人已經向我們說明了——回聲。當你來到山穀,大喊一聲,你就會明白這一切。比如,你可以喊出你的願望、心事或悲喜……甚至,你還可以和詩人一起,畫出自己的聲音:
畫畫
作者:(韓)薑小泉
翻譯:薛舟
今天我們去後山
尋找碧綠的樹蔭
來到俯視村莊的位置
打開蠟筆盒
燦爛的蠟筆多像彩虹
房屋、院子和花園
還有屋前的白楊樹
井邊成群的小雞
統統搬到畫紙上
可是,無比嘈雜的
蟬鳴聲
我們又該怎麼畫呢
「畫聲音」?太神奇了,你沒有聽錯!可是該怎麼畫呢?詩人自身也不清楚,這也是詩歌的神秘之處。或許,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畫法,比如你可以將聲音畫成一縷青煙、一絲波浪、一束微光、一場風暴……當我們有無數種形式去畫聲音時,就有無數種方式去「畫」童詩,關鍵取決於你對聲音的回應和問候:
聲音
作者:津渡
聲音有一雙輕快的腳
無論是多大
還是多小
只要你喊出去
就會很快不見蹤影
只有一次
我對著大山喊
「你好嗎——你好!」
它們很快回來了:
「你好嗎——你好!」
我們真的瞭解回聲嗎?也許在回聲的世界里,它們才是聲音的本真?正如我們和影子的關係:「每當我看到水中/那個傢伙頭朝下/就忍不住衝他笑哈哈/但我本不該笑話他/也許在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小鎮/穩穩站著的是他/而我才是大頭朝下。」(高治弗史丹《倒影》,葉碩譯)。安徒生在他的童話《影子》里也曾經描寫過一個學者的影子從地面站立了起來,成了一個具體的人。這種反向思維有時恰恰是童詩產生的地方。同時也告訴我們,不要以「自我」為唯一的尺度去觀看這個世界。你們看,在詩人津渡這裏,聲音有腳,可以到處跑來跑去,也會跑回來,用回音擁抱你:「你好嗎——你好!」
我們要努力用兒童的心思去感受事物,萬物皆有靈性,一旦進入它們的世界,詞語的一呼一吸都蘊藏著可親的生命。這其中,文字、語言和童詩的表情也是我們心靈的表情,這種感覺閃閃爍爍,如影隨形:
影子和我
作者:(韓)薑小泉
翻譯:薛舟
滿月的夜晚在前院
影子和我有點無聊
影子站著發呆
我也站著發呆
影子變成了啞巴
跟他說話不回答
滿月的夜晚在前院
我要和影子捉迷藏
影子也很喜歡
我們決定誰來藏
影子不想藏
我也不想藏
影子飛快地伸出手
因為我說石頭剪刀布
——影子伸出了拳頭
我出的是「石頭」
沒有人勝利
也沒有人失敗
影子又說石頭剪刀布
因為我說石頭剪刀布
——這次影子伸出了手掌
——這次我出的是「布」
還是沒有人勝利
還是沒有人失敗
滿月的夜晚在前院
影子和我都很鬱悶
——趕集的媽媽還沒回來
——到處都是狗的吠叫聲
影子真是膽小鬼
我也有點害怕了
看吧,一個孩子和影子一起發呆、捉迷藏、做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詩歌是以少勝多的藝術,詩人卻通過大段的描寫表現孩子和影子之間的遊戲,這不光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孩子長期等待的心理,更襯托出他此刻的孤單和害怕,因為黑夜降臨,「趕集的媽媽還沒回來/到處都是狗的吠叫聲」,這是每個孩子童年時內心的寫照。童詩是低語,更是交談,它和成人詩是平等的,也是相互補充的。在這首童詩中,我們的童年被重新「塑造」,並拓寬了邊界。
薑小泉(1915-1963),南韓兒童文學先驅,作家、詩人,南韓《兒童憲章》起草者之一,南韓兒童文學研究會創始人,在亞洲乃至世界享有盛譽。1963年榮獲大韓民國文藝獎主獎,1965年南韓以薑小泉之名設立「小泉兒童文學獎」。他一生都在為孩子寫作,著有《小相冊》《紅鞋子》《南瓜花燈籠》等十餘部童話集與詩歌集,其中多部作品入選南韓語文教材,成為幾代人的文學啟蒙。他的兒童詩集《蟋蟀來電話了》語言清淺純真。詩人金波在序言中評價他道:「他的詩顯示著詩人的特異敏感,詩的觸角伸入孩子們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
等等,一隻蟋蟀來電話了,我們不妨聽一聽它說了些什麼:
蟋蟀來電話了
作者:(韓)薑小泉
翻譯:薛舟
丁零零……丁零零……
白天蟋蟀給南瓜爺爺
打電話
現在,南瓜爺爺
午覺睡得正香
丁零零……丁零零……
南瓜爺爺最愛睡午覺
因為他喜歡秋日的暖陽
——這個老頭呀,耳朵聾了嗎
——這個老頭呀,電話壞了嗎
丁零零……丁零零……
——對了!他今天
肯定又在睡午覺
丁零零……丁零零……
蟋蟀不停地不停地
撥響電話鈴
丁零零……丁零零……
可是,南瓜爺爺的午覺
一直都沒醒
一個疑問產生了,為什麼詩人薑小泉可以聽見蟋蟀和南瓜打電話的聲音?而我們有時卻什麼也聽不見?因為我們喪失了想像!這裏,童話成了童詩的朋友。丁零零……丁零零……沒想到打電話的是一隻蟋蟀。有趣的是,接電話的不是另一隻蟋蟀,而是一個南瓜,南瓜藤就是它們的電話線吧。彷彿詩人慢慢將自己縮小,躲在蟋蟀旁邊的南瓜葉子下觀看並傾聽這一幕。這隻蟋蟀有什麼事嗎?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南瓜正在午睡,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想像填補詩中的空白。當然,一切都來源於詩人對蟋蟀叫聲的聯想。聽,一隻蟋蟀在一個很小的土洞里歌唱著,不是為了贏得聽眾,而是因為熱愛。對此,詩人西條八十也聽見了蟋蟀的通話:
蟋蟀
作者:(日)西條八十
翻譯:金如莎
蟋蟀嗬
蟋蟀
停在了
電話上
夜已經深了
和誰說說
心裡話
秋夜裡
蟋蟀
在電話上
哭泣

《一位詩人的誕生(外國卷)》,作者: 樹才 / 陳詩哥 / 周其星 選編,出版社: 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
不同的是,西條八十聽見的是蟋蟀的「哭聲」,這是詩人置身於蟋蟀生命的一種感受。你們瞧,一隻蟋蟀深夜停在電話亭的公共電話上鳴叫,那聲音彷彿在對電話另一頭的某隻蟋蟀哭訴自己的心聲,事實上,這也可能是詩人艱辛生活的一種情感的投射。而詩人要做的,就是像蟋蟀一樣,始終保持成為蟋蟀的心,並與自己所寫的事物相互觀察,相互瞭解,從中獲得心靈的滋養和安慰。
好的童詩是超越國界的,因為它展示的是全世界兒童共通的心田。童詩與孩子如同兩顆星,慢慢向心靈的漩渦靠近。而詩人要做的就是寫下你的童詩,進而讓童詩也寫下你,在天上的星星全都醒來的時候:
夏夜
作者:(韓)薑小泉
翻譯:薛舟
天上的星星
全都醒來的夜晚
星星似的螢火蟲
在大地上捉迷藏
坐在院子裡涼蓆上
聽村中老人講故事
扛著笤帚
追逐螢火蟲
螢火蟲翩翩飛
飛過牛棚屋頂
螢火蟲飛走了
牛棚的屋頂上
開著潔白的葫蘆花
這時,在詩的盡頭,我聽見一個聲音傳來——「兒童是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這束光指引著我們的生命通過未知的黑暗與宇宙……
作者/閆超華
編輯/王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