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熱潮湧動 「中國故事」愈發精彩

入境遊客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到達大廳設立的攤位前駐足,瞭解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攝入境遊客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到達大廳設立的攤位前駐足,瞭解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 陳愛平攝

今年春節期間,在中國的「歪果仁」明顯多了起來。

在北京故宮的紅牆之下,一位法國遊客舉著手機,努力地想把雄偉的宮殿與熱鬧非凡的廟會場景一同收入鏡頭中,他感歎道:「這裏的年味比我想像的要鮮活得多!」

而在雲南大理的白族村落里,一個澳州家庭正圍坐在一起,品嚐著當地特色的年夜飯,孩子們興奮地學著用筷子夾起餌塊,充滿了新奇與歡樂。

近段時間,這樣溫馨且充滿活力的場景在中國各地不斷上演。

什麼原因讓中國旅遊市場迎來了中外遊客「雙向奔赴」的熱鬧景象?

隨著我國入境免簽、過境免簽政策的持續優化,這為外國遊客來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成為吸引他們的重要因素。

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共計95.8萬人次外國人出入境,較去年春節同期增長22.9%。「中國遊」凸顯了中國旅遊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國際吸引力的提升,展現了中國熱情友好、開放包容、發展進步的風采。

從數據來看,外國遊客對「中國遊」的熱情究竟有多高?

第三方出行平台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入境遊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200%,顯示出外國遊客對中國春節的熱情高漲。此外,旅遊網站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使用非中國護照預訂國內航班的數量同比增長七成,其中排名前五的國家為南韓、美國、澳州、馬來西亞和加拿大。

外國遊客為何如此青睞「中國遊」?

傳統文化和美好生活體驗,構成了中國入境遊的核心吸引力。中國旅遊研究院入境遊客滿意度專項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以泉州為例,記者從泉州市政府外事辦瞭解到,2月11日至13日泉州市舉辦了「外國總領事泉州過大年」活動,部分國家駐滬、穗、廈總領事在泉州共度元宵佳節,感受元宵氛圍。

「這一活動不僅體現出泉州獨特的文化吸引力,更展現了中國通過文旅交流來提升國際形象的積極努力。」華僑大學教師許春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泉州作為今年春節的熱門旅遊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國遊客。當地還通過古城誌願者和非遺博物館提供的多語種服務,向外國友人傳遞著中國的友好情誼。這些誌願者憑藉著專業的知識和流利的外語,成為泉州對外展示的一張亮麗名片。

與此同時,中國的外語教育也在為文旅交流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持。許春翎表示,中國的外語教育正從傳統的語言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向語言服務類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如今,旅遊、博物館、交通等領域活躍著越來越多的雙語人才。他們憑藉優質語言服務,助力外國遊客更好理解和感受中國歷史文化。無論是在博物館生動講解文物故事,還是在交通軌道、國際航線上貼心服務,這些外語工作者和誌願者都盡顯專業素養與熱情態度。

記者還注意到,外國遊客的足跡正逐漸從一線城市向縣域延伸。春節期間,51個中國鄉鎮首次迎來了外賓訂單,福建明溪觀鳥節、湖北赤壁青磚茶製作等小眾體驗項目受到了外國遊客的青睞。在江西婺源,德國攝影師漢斯用了三天時間,拍攝徽派建築與油菜花田的美景,他說:「這裏的美景讓我對‘天人合一’有了全新的理解。」

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國家移民管理局近日發佈公告,即日起,實施東盟國家旅遊團入境雲南西雙版納的免簽政策。

國家移民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家移民管理局將持續深入推進移民管理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華旅遊、開展商貿活動,為入境遊市場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為我國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當 「週五下班去中國」 成為海外社交平台上的熱詞,持續升溫的「中國遊」不僅彰顯了中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更成為中國高水平開放的生動寫照。正如一位外國網民在社交平台上留言所說:「在這裏,沒有對‘他者’的想像,只有真實、親切、充滿生命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