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碳要聞:「強製配儲」時代正逐步終結(碳報第134期)

正文

一、雙碳要聞

A、政策速遞

1.國家稅務總局明確:CCER、碳交易稅率6%

近日,據國家稅務總局消息,碳排放權交易、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應按銷售「無形資產-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配額」計算繳納增值稅,適用6%稅率。

零碳解讀:這一規定是基於《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中對無形資產的定義,其中「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包括配額等。此前,我國對於碳交易涉稅問題的規定較少,此次明確稅率有助於規範碳市場交易,推動碳市場向成熟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2. 市場監管總局:推進碳計量體系建設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印發《2025年全國計量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的通知。《要點》指出,推進碳計量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重點排放單位碳計量審查,試點開展碳計量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組織開展碳計量研討交流,切實提升碳計量能力和水平。研究製定國家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方案,做好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總體規劃。

零碳解讀:在全國範圍內對重點排放單位進行碳計量審查,可以確保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開展碳計量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可以推動相關單位建立和完善碳計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碳計量中心的建設,可以提升其在碳計量領域的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通過研討交流活動,可以促進碳計量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升碳計量能力和水平;製定並實施國家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方案,做好總體規劃,可以為碳計量體系建設提供堅實基礎。

3. 《船舶載運鋰電池安全技術要求》發佈

2月11日,交通運輸行業標準《船舶載運鋰電池安全技術要求》(2025年第2批)發佈,標準編號為JT/T 1543—2025,為推薦性標準,自2025年5月1日起實施。其中規定了船舶載運鋰電池的分類和編號,鋰電池的要求,以及鋰電池的包裝和貨物運輸組件、託運、裝卸、承運和應急等安全技術要求。

 零碳解讀:該標準適用於作為貨物交付船舶載運的鋰電池,同時也適用於船舶載運含有機電解質的鈉離子電池(參考使用)。不過,鋰電池驅動車輛的船舶運輸不適用於此標準。

B、地方資訊

4. 安徽:實現充電樁鄉鄉全覆蓋

2月8日,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發佈《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2025年工作要點》。其中明確,全年建成2.5萬個公用充電樁、2.3萬個專用和自用充電樁,實現「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推廣、完善「安徽充換電」APP。支持中安能源(安徽)有限公司完成100個儲充換一體站建設任務,實現換電站「縣縣通」。

零碳解讀:通過這些措施,安徽省不僅在充電樁建設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還在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後市場服務等領域進行了全面佈局,致力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中心。

5. 甘肅:2030年底新能源裝機達到1.6億千瓦

2月1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印發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行動方案的通知。

通知明確,到2025年底,「五個功能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初具規模。新能源裝機達到8000萬千瓦,裝機佔比達到65%左右、發電量佔比達到35%左右;煤電裝機達到3400萬千瓦以上,新型儲能裝機超過600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超過60萬千瓦;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產值超千億元。

到2030年底,「五個功能區」建設成效顯著,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基本建成。新能源裝機達到1.6億千瓦,裝機佔比70%左右、發電量佔比超過40%;煤電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抽水蓄能裝機達到1000萬千瓦,新型儲能裝機達到1000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超過100萬千瓦。全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產值超過2000億元。

零碳解讀:為實現這一目標,甘肅省將重點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加快建設超大型風光電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推進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隴東綜合能源基地等大型風電光伏項目建設,同時規劃建設騰格里、巴丹吉林、庫木塔格沙漠新能源基地;提升儲能能力,到2030年底,抽水蓄能裝機將達到1000萬千瓦,新型儲能裝機也將達到1000萬千瓦;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各具特色、鏈條完整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全省相關產業產值預計將超過2000億元。

6. 廣西:國內首個零補貼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全面投產

近日,廣西首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防城港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全容量投產,標誌著中國首個全部風機基礎採用嵌岩基礎、首個零補貼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全面建成投產。防城港海上風電示範項目由廣西投資集團旗下廣西能源集團主導推進建設。項目建設83台單機容量8.5兆瓦風電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防城港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作為廣西首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拉開了北部灣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和千億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建設序幕。

零碳解讀:該項目於2023年3月啟動,2024年1月首批機組並網發電,曆時545天實現A場址全容量並網。項目克服了複雜的海域地質條件、颱風頻發、施工窗口期短等困難,創造了中國全嵌岩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的最快速度。

該項目機組關鍵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100%,並建設了功能全面的智慧海風系統。

C行業動態

7. 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前十榜單出爐,中企佔了六席

2月11日,南韓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佈2024年動力電池統計數據,去年全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總量約894.4 GWh,同比增長27.2%。該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超10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年出現下滑。去年,共有6家中國企業的動力電池裝車量進入全球前十榜單。其中,寧德時代以339.3 GWh的裝車量佔據了全球37.9%的市場,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個百分點,穩居全球第一。

零碳解讀:六家中國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合計市佔率達到67.1%,較2023年提升了3.7個百分點。中國企業增長迅速,榜單中增長最快的企業包括欣旺達(74.1%)、國軒高科(73.8%)和比亞迪(37.5%),均來自中國。

8. 2024年以來,超20家中國新能源企業赴港上市

2月11日晚間,中偉股份公告稱,公司擬H股上市。另外,港交所網站顯示,寧德時代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相比已經在H股上市的A股新能源企業,中偉股份和寧德時代選擇的上市節點並非產業鏈的巔峰週期。

從行業趨勢來看,2024年以來,超20家中國新能源企業赴港上市,覆蓋鋰電設備、動力電池、回收全產業鏈,港股成為新能源企業重要的資本運作平台之一。從邏輯上來看,新能源企業熱衷於港股上市,與其諸多重要客戶在海外市場有關。中偉股份表示,此次計劃上市是為了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助力全球產業佈局持續升維。

零碳解讀:許多企業選擇「A+H」雙平台上市,既能增加融資渠道,又能觸及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企業通過赴港上市籌集資金,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在東南亞、歐洲等地區。

9. 國家電網申請光明電力大模型商標

天眼查App顯示,近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申請註冊多枚「光明大模型」「國家電網光明」「光明電力大模型」「光明」商標,國際分類涉及網站服務、燃料油脂、運輸貯藏,當前商標狀態均為等待實質審查。據報導,光明電力大模型是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發佈的,面向電力行業的千億級多模態大模型。該模型作為能源電力領域的人工智能「專家」,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新能源消納、做好供電服務提供「超級大腦」。

零碳解讀:「光明電力大模型」是國家電網發佈的面向電力行業的千億級多模態大模型,旨在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新能源消納以及做好供電服務提供智能化支持。該模型通過優化後的Transformer架構,創新性地增加了電力跨模態適配層,能夠將文本、圖像、電網拓撲等異構數據映射至同一語義空間,並通過混合注意力機制實現深度關聯建模。

10.總投資50億元的固態電池項目落地安徽

2月9日,在皖江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聚力產業升級強化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道克特斯(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態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簽約。項目總投資50億元,分兩期建設,主要建設年產200MWh全自動固態電池量產示範線及5GWh固態電池生產線,主要產品為固態電池,項目建成達產後預期年產值50億元、年稅收2.5億元。未來2年,該公司計劃在長三角、華東地區建設新廠區,規劃產能5GWh+。

零碳解讀:固態電池作為一種顛覆性的電池技術,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未來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此次項目的落地將進一步推動安徽省在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項目所在的皖江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境內,北臨長江,南依九華山,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

二、專題碳討

碳討|新能源電力市場化改革獨立儲能和共享儲能潛力或將釋放

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以下簡稱《通知》),決定推進新能源全電量入市、實現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

《通知》發佈,新能源電量正式迎來市場驅動階段,2025年6月1日被明確為新能源項目「新老劃斷」的時間節點,存量項目(2025年6月1日以前投產)通過開展差價結算,實現電價與現行政策的妥善銜接;增量項目(2025年6月1日及以後投產)的機制電價由各地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

這顯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標誌著新能源電價將告別「基準電價+補貼」的定價機制和電量保障性收購的時代。針對《通知》發佈後,各方最關心的電價走勢及對光伏、風電、儲能企業的影響,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聯繫了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

預計首年工商業用戶電價與上年基本持平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此次新能源電力市場化改革明確指出,對居民和農業用戶的電價水平沒有影響,那將如何影響工商業用電電價走勢?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通知》要求,對納入機制的電量,電網企業每月按機制電價開展差價結算,將市場交易均價與機制電價的差額納入當地系統運行費,這意味著終端用戶將承擔一定新能源的消納成本。

2023年5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第三監管週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工商業用戶用電價格由上網電價、上網環節線損費用、輸配電價、系統運行費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組成。這也符合今年起正式實施的《能源法》的要求,即國家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供電企業、售電企業、相關電力用戶和使用自備電廠供電的企業等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擔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責任。

據估算,對工商業用戶而言,預計改革實施首年全國工商業用戶平均電價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電力供需寬鬆、新能源市場價格較低的地區可能略有下降,後續工商業用戶電價將隨電力供需、新能源發展等情況波動。

將促使光伏、風電企業更加註重精細化運營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對光伏、風電企業有什麼影響?技術上需要如何改進?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通知》明確指出,新能源項目持有方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自願選擇是否配置儲能以及配置何種類型的儲能。這一政策的調整,有利於降低風光等新能源項目的初始開發成本,提高項目的經濟性。

風光企業入市後,收入將由「市場交易 + 價差補償 – 輔助服務分攤」 構成,這將促使企業更加註重精細化運營,通過提升發電效率、控制系統調節成本、優化儲能配置等方式,提高項目收益。對風光企業發電穩定性也將進一步提高,企業需要不斷提升發電預測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以適應市場變化。此外,柔性並網技術、虛擬電廠模式也有利於增強新能源企業對電網的適應性、提升整體發電的經濟性和穩定性,將成為新能源企業探索改革的方向。

「解綁」後,尾部儲能廠商將面臨更大壓力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新規結束「強製配儲」,對於儲能行業會造成什麼衝擊?會淘汰什麼樣的儲能企業?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強製配儲政策曾是中國儲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助力中國儲能產業快速實現規模增長。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與此同時,因儲能政策環境和商業模式不成熟,新能源企業投資成本增高、儲能設施「建而不用」、利用率低等問題凸顯,長期看來,不利於儲能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取消「強製配儲」政策,將推動儲能發展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從「強製執行」到「按需配置」轉變,提升儲能的經濟性和實際利用率,讓儲能價值在市場中獲得充分體現。

短期內,儲能行業或會受到一定衝擊,2024年我國儲能裝機規模中,新能源指標帶來的儲能需求佔比達74.6%。政策調整後,部分依賴強製配儲的儲能項目需求可能減少,已規劃的儲能項目可能面臨延期或取消風險;由於入市後投資成本回收不確定性增加,配儲動力或會下降。在市場化機制下,部分依賴政策補貼的儲能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壓力,需加快向市場化模式轉型,尾部儲能廠商將面臨更大壓力,缺乏成本優勢和技術壁壘低的企業可能被淘汰,頭部企業有望擴大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允許配建儲能與新能源「解綁」,將促使企業從新的角度思考儲能佈局,電源側、用戶側更依賴市場、靈活性更高,將成為儲能投資的重心;新能源全面入市帶來的電網波動將導致電價峰穀差拉大,進一步增加儲能套利空間,儲能企業將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更加多元化、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新能源企業將通過成本收益分析自主選擇配儲,倒逼儲能產業需通過技術創新(如提升充放電效率、延長壽命、提高安全性、應用智能化技術)降低成本,同時在電力市場中精準預測電價波動,優化充放電策略以獲取更高收益;獨立儲能和共享儲能因定位清晰將獲得發展機遇。

落地需要因地製宜,避免「一刀切」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在政策落地過程中,有什麼建議保障改革的順利實施?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首先是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因地製宜製定差異化舉措。新增機制電量電價與原有非市場化電量電價恰當銜接,保障平穩過渡;系統調節成本分攤機制透明化,明確新能源企業分攤比例與計算方法;因地製宜,建立靈活的動態調節機制,根據當地電力系統運行情況和新能源發電情況,製定差異化入市政策,避免「一刀切」;完善跨省跨區電價電力協調機制,促進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交易有機銜接機制,加快建立動態平衡、全國統一的電力交易市場。

其次是加快數字技術全面支撐新能源入市。加速人工智能、算法等數字化技術滲透至電力交易、收益保障、系統協同等關鍵環節,為政策落地提供技術支撐。通過數字化平台實時捕捉電價波動信號,幫助新能源企業規避低價時段、鎖定合理收益;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實現跨區域電量的透明結算,減少省間壁壘;依託智能合同技術助力自動化結算;促進數字孿生與智能電網優化系統協同,增強電力系統穩定性與經濟性。

另外,要鼓勵企業提高創新能力與綠電交易能力。積極引導企業通過人才培養與技術升級提高新能源入市交易能力,圍繞市場價格信號變化優化運營環節,提高生產運營的精細化管理,提升系統集成和智能化水平,加強與電力系統關聯企業的協同合作,建立完善的發電預測、價格預判與風險管理體系;從個性化與差異化入手,促進產品與服務協同創新,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與新型綠電消費場景以拓展盈利空間。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陳莉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