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36計丨興國縣創新模式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劉新權 李文瀅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美春報導:組織640名政法幹警按照「4+1」模式,開展進村入戶走訪活動;平安模範團推動社會治理從「單打獨鬥」向「多元共治」轉變;鄉村兩級組建一支鄰里糾紛「中間人」調解隊伍,成為群眾身邊的「貼心人」……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近年來,興國縣結合實際,探索基層治理工作新機制、新陣地,通過實施片區網格化治理,組建基層社會治理調解隊等舉措,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書寫了一個個基層善治的鮮活故事。

全覆蓋走訪
打造基層治理效能倍增器
走在興國縣的街頭巷尾、小區樓棟、田邊村口,記者發現醒目位置都會張貼警民聯繫牌,上面印有民警姓名、職務、聯繫方式等信息。這些聯繫牌不僅是群眾與政法幹警之間的「連心橋」,更是平安建設的「守護符」。
「有一次我的身份證到期了,不知道怎麼辦,就試著打了聯繫牌上的電話,他們解答得特別詳細,服務態度也很好。現在遇到問題,我就找他們幫忙,心裡特別踏實。」市民廖經優對政法幹警的工作讚不絕口。
自2023年4月起,興國縣將全縣劃分為70個轄區,組織640名政法幹警按照「4+1」模式,即公檢法司各1名幹警+1戶群眾,開展進村入戶全覆蓋走訪活動。不僅收集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意見建議,還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
「通過零距離服務,政法幹警與群眾的關係更加緊密,基層治理的防護網也越織越密。下一步將深化信息共享與應用,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做到矛盾在哪裡發生,就在哪裡化解。2024年度,興國縣公眾安全感指數達99.49%,獲評全省公眾安全感調查先進縣,政法各單位全部獲評全省政法滿意度調查先進單位。」興國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梁敏說。
平安模範團
唱響干群齊心發展協奏曲

基層治理是黨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法治力量的深度下沉,則是打通這「最後一公里」的關鍵。
興國縣從政法和信訪等單位以及縣心防協會、縣平安誌願者協會、律所等社會組織中,挑選骨幹人員組建專門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的平安模範團,並將全縣25個鄉鎮和2個功能區劃分為5個片區,每個片區由一個平安模範團掛點聯繫,由縣委政法委、政法單位主要領導擔任團長。
「每月初,我們會下發當月的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各鄉鎮和功能區根據清單推進工作。模範團成員通過‘定期+邀約’的方式,每月至少一次深入鄉鎮,點對點為鄉村提供法律服務和工作指導,參與化解複雜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平安模範團第一片區幹部李愈寬介紹。
通過平安模範團的組建,興國縣實現了政法各單位、信訪局信息互通、職能互補、資源共享,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單打獨鬥」向「多元共治」轉變。2024年以來,平安模範團累計下沉力量1800餘人次,現場解決各類實際問題160餘個,成功化解重點信訪矛盾糾紛210餘件,調解成功率達92.8%。
「中間人」出面
探索矛盾糾紛調處最優解
在興國縣,黨員幹部靠「勤腳板」贏得了群眾的好口碑,基層社會治理的另一個重要力量,則來自群眾自身。
該縣充分利用鄉賢、退休老黨員、老幹部等群體在地緣、人緣、親緣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個人自薦、群眾推選、組織提名等方式,在鄉村兩級組建了一支鄰里糾紛「中間人」調解隊伍。
「中間人」不僅是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更是群眾心中的「解憂雜貨鋪」。他們用鄉音鄉情化解矛盾,用耐性細緻贏得信任,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興國縣瀲江鎮將軍園社區的居民肖某夫妻因婚姻情感糾紛引發財產衝突,雙方爭執不下。「中間人」張福財立即召集雙方當事人和網格員、律師等人,通過「說、議、辦、評」等方式及時組織調解,最終順利解決矛盾。
「對調解完畢的矛盾糾紛,我們還會定期開展回訪複查。同時,根據調解的難易程度、社會影響程度和調解規範化程度,對優秀‘中間人’調解員給予一定獎勵。」興國縣委政法委分管領導鍾富海表示。
如今,鄰里糾紛「中間人」調解隊已成為興國縣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真正實現了將矛盾防範在源頭、化解在基層、處置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