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 雲嶺備耕忙

一年之計在於春。為確保春季農業生產有序推進,我省各地搶抓農時,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翻耕土地、運苗種苗、覆土蓋膜……放眼廣袤田疇,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鋪展開來,為全年糧食生產開好局、起好步。

龍陵縣廣袤田野上湧動著春耕熱潮。

元陽 田間播種育秧忙

新春伊始,元陽縣各鄉鎮搶抓農時開展春耕春播。在南沙鎮的秧田里,村民迎著春日暖陽,忙碌有序地開展灌水、耙田、撒穀種、放肥料、蓋薄膜等工作。

「我家這塊田被選為試驗田。現在政策好、科技服務到位,我們在勞作過程中能得到手把手的指導。」滿頭大汗的農戶楊素瓊笑嗬嗬地說:「此外,我們種出來的紅米還可以賣給合作社和紅米加工廠,增加收入。因此,我今年多培育了一些紅米秧苗,打算把家裡的所有水田都種上紅米。」

附近村民赫福生聽說農技人員開始撒秧了,特意趕過來學習。「真是要活到老學到老,今天來這裏學習後,我才知道家裡秧苗長得不好是因為撒得太密、墒面管理不當,而且底肥也沒有放對。通過學習,我掌握了很多實用知識。」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水稻高產的關鍵是育好秧。元陽縣農科局提前謀劃、積極部署,大力開展清溝暢渠、協調調水等育秧前期工作。在播種育秧後,縣農科局還將協助群眾根據秧苗長勢,開展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為插秧移栽打好基礎。

為確保春耕備耕工作順利進行,元陽縣農科部門細化完善指導服務工作方案,加強農資調度和農資市場監管。目前,全縣已儲備雜交稻種95.2噸、雜交玉米種135噸,儲備化肥1362噸、農用薄膜63.2噸、農藥26.8噸。

為嚴防坑農害農行為發生,縣農科局積極開展農資產品專項整治行動和春季種子市場專項檢查,進一步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和農資打假力度,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龍陵 沃野春耕活力足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龍陵縣龍新鄉,當地群眾搶抓農時,奏響了一曲熱鬧的春耕「交響曲」。

放眼望去,只見田間地頭人頭攢動,群眾忙碌的腳步聲、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他們熟練地翻整土地,為播種創造疏鬆的土壤環境,精心挑選芽眼多、無病蟲害的馬鈴薯,小心翼翼地將其放置在坑裡,在田野上種下了一個個希望。

為打好春耕備耕「第一仗」,龍新鄉堅持春耕備耕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全力推動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工作紮實有序開展,及時向農戶宣傳春耕生產知識及各類強農惠農政策,為糧食作物和農產品豐產豐收打好底、起好步、開好局。

鶴慶縣萵筍種植基地工人忙種苗。鶴慶縣萵筍種植基地工人忙種苗。

鶴慶 萵筍秧苗長勢旺

立春剛過,鶴慶縣金墩鄉的田間地頭就已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走進位於金墩鄉化龍村的萵筍種植基地,一排排覆好薄膜的田壟在陽光下閃耀著銀色光芒,一眼望不到頭。工人正忙著起苗、運苗、種苗、澆水,各道工序井然有序。

「我們這片基地大概有480畝,全部用來種植萵筍。每畝地要種植萵筍秧苗近6000棵,預計畝產在5至6噸,總產值有望在430萬元至480萬元之間。」看著綠意盎然、長勢喜人的萵筍秧苗,基地負責人趙江華笑著說,這裏的水質和土壤條件得天獨厚,當地群眾也非常支持工作,從項目籌備到如今下地種植,整個過程都進行得十分順利。這些萵筍收穫後將銷往貴州、四川、重慶和廣西等地。

2024年8月,金墩鄉引進香格里拉市康億農業有限公司,按照「村黨總支+企業+農戶」的模式,流轉約480畝土地發展萵筍種植,土地租金從每畝每年1250元起,逐年遞增。2024年,這一舉措已為當地農戶帶來土地流轉收入近60萬元,惠及261戶村民。

「從播種到收穫,每個環節都離不開精心嗬護。」趙江華補充道,在萵筍的整個種植週期內,打藥、施肥、除草等工序均需要大量人力。根據不同工種,每百畝土地至少需要500餘人次勞動力,可為當地群眾提供不少就業崗位。

近年來,依託良好的區位和生態環境優勢,金墩鄉不斷加強引導和扶持,立足本地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引進優質企業等一系列舉措,推動農業種植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轉型升級,有效促進當地產業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截至目前,金墩鄉已流轉7720畝土地發展蔬菜產業,其中完成破埂並田7700畝,形成了西藍花、萵筍等綠色蔬菜種植產業體系。2024年,全鄉特色蔬菜種植產業年產值超7400萬元,帶動就近務工6萬餘人次,群眾務工性收入500萬餘元。

永勝縣農戶搶抓農時播種馬鈴薯。

永勝 農機助力效率高

時下,正值馬鈴薯播種關鍵期。連日來,永勝縣順州鎮西馬場村種植戶搶抓農時播種馬鈴薯,田間地頭,拖拉機轟鳴,拖拽著犁耙翻耕土地,將土地翻整得鬆軟而細碎。起壟機緊隨其後,為馬鈴薯的種植起壟作畦,一行行整齊的壟畦宛如大地的脈絡,延伸向遠方。

「我家今年種了20多畝,年前從臘月中旬開始種,現在差不多種好了。」馬鈴薯種植戶九貴福說。田間地頭,種植戶將一顆顆精選的馬鈴薯種均勻播撒在開好溝的土壤中,農機手熟練地駕駛著播種機械,在壟畦間來回穿梭,迅速完成開溝、施肥、覆土、蓋膜等多項作業。

據瞭解,西馬場村馬鈴薯種植採取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整個種植過程高效有序,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成本,還提高了種植的精度和效率。此外,西馬場村還積極改良馬鈴薯品種,提高種植戶種植技術,切實提升當地馬鈴薯產量和品質。

「根據近年來的市場需求,我們著力在馬鈴薯品種改良和種植技術上下功夫,今年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取得聯繫,引進‘雲薯116’馬鈴薯新品種進行試種,預計在6月份採收,希望有更好的收成。」西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海成武介紹,早春馬鈴薯種植覆蓋西馬場村8個村民小組。今年,全村預計種植馬鈴薯2800畝,將於近期完成種植。

瀾滄 人勤春早萬象新

立春後,走進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猛礦村的蔬菜種植基地,村民正在翻耕、除草、播種、搭架子,緊鑼密鼓地播種四季豆。

依託良好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優勢,猛礦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基地(公司)+農戶」合作模式,於2016年成立瀾滄鑫淼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了村民「務工難」以及村集體經濟增長緩慢問題。村「兩委」與瀾滄尊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組織村民前往基地務工,實現了村民農閑與做工時間的無縫銜接。公司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還提供專業的春耕備耕培訓,確保村民能夠科學有效種植,大大提高了春耕備耕的工作效率與質量。據瞭解,公司平均每天用工80人,用工高峰期達200人,每人每月平均薪金約為2500元,解決了600餘人的就業難題。

自春耕備耕的大幕拉開以來,猛礦村蔬菜種植基地已完成春耕備耕680餘畝。猛礦村黨總支書記蘇改新介紹,今年,全村蔬菜春耕備耕面積共910餘畝。「我們將繼續吸納附近村民勞動力,培養技術人員,帶領村民共同邁入增收致富之路,讓每一名村民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收穫滿滿的幸福與希望。」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饒勇 李建國 李麗 李鐵成 高玥 胡梅君

通訊員:劉潤華 尹豔坤 李慶芳 張玲 子世明 範誌娟

編輯:徐嵩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