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冷資源」撬動冰雪經濟「熱動力」

文/金珂帆

近日,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哈爾濱舉行,不僅推動了冰雪旅遊和冰雪經濟發展,更帶動了我國優質冰雪「冷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熱動力」。我們要緊抓機遇謀發展,逆境突圍謀創新,交融相親謀多元,讓「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冰雪經濟全產業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緊抓機遇讓冰雪經濟「燃」起來,把數九寒天轉化為冰雪經濟發展機遇。輕盈的雪花如何轉化為冰雪經濟活力?哈爾濱的冰雪經濟發展證明生態不是對發展的限制,而是可以創造更高維度的價值。從中國南方的「尼特羅賓遜」跨越千里奔赴「爾濱」之約,到亞洲人民紛至遝來趕赴冰雪競技,無不給「沉睡」的冰雪之城注入經濟發展的動力。各地應當把握髮展機遇,進一步豐富消費業態,挖掘當地特色,突破單一發展局限,提高民間參與度,吸引境外遊客感悟中國地大物博、天南海北的差異之美。亞冬會的舉辦,是冰雪經濟的又一次發展機遇,也是我國向亞洲和世界發出發展新機遇的邀請函。

逆境突圍讓冰雪經濟「暖」起來,從冰天雪地淬煉出創新智慧。逆境是發展的催化劑,哈爾濱的發展史堪稱一部「向死而生」的逆境啟示錄。作為老工業基地,哈爾濱曾經歷資源枯竭與產業轉型的陣痛;作為中國最北省會,每年長達五個月的寒冬期曾是製約發展的枷鎖,但中國人民不畏環境之艱,硬是將這冷冽的冰霜化為手中利刃,將冰雪的物理特性轉化為發展動能。亞冬會中融入石墨烯發熱技術的賀歲公仔,靈感閃現的精美冰箱貼,佈滿亞冬會比賽場館的「黑科技」……從小商品到大產品,融入的是中國人民的智慧,也是科技創新的中國速度。

交融相親讓冰雪經濟「火」起來,讓多元文明交響在冰雪賽場。紛飛的雪花千姿百態,不同文明也各具風采。作為中東鐵路樞紐,哈爾濱百年前便成為中西文化交融聖地,城市間歐式建築與傳統中國古典建築相結合,索菲亞教堂的洋蔥頂與冰雕藝術的剔透質感在雪夜中相映生輝。本屆亞冬會的主題是「冰雪同夢、亞洲同心」,正如亞奧理事會主席拉賈·蘭迪爾·辛格所說,「亞冬會不僅為運動員搭建舞台,也是亞洲各方交流的平台。」賽場內,體育健兒肆意拚搏;賽場外,冰雪文化攪熱寒冬。哈爾濱這座城正敞開懷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中國也正敞開胸懷迎接賓客的到來。冰雪同夢,交融相親,亞冬會承載著人們對和平、發展、友誼的共同願望和追求,我們要推動彼此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