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聯手與死神賽跑:ECMO團隊成功搶救心臟驟停患者

2月8日,湖南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胸痛中心多學科強強聯手,利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成功為一名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的心梗患者爭取到了寶貴的救治機會。

ECMO火速搭起臨時「生命橋樑」

2月8日上午,48歲的李先生(化名)突發胸口不適、出冷汗,家人決定開車帶他到醫院檢查。然而在就醫途中,李先生突然失去意識。五分鐘後到達醫院時,李先生呼吸心跳已停止,沒有生命體徵,情況萬分危急。

長沙市第三醫院急診團隊迅速啟動高級生命支持,採取心肺復甦、電除顫、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等一系列搶救措施,但李先生頻發室顫,心跳難以穩定。前來搶救的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曹琴瞭解情況後果斷決定啟用ECMO支持治療。

醫生正在為患者治療。受訪者供圖醫生正在為患者治療。受訪者供圖

ECMO又被稱為「人工心肺」,是重症醫學科一種高級體外生命支持技術,能夠在患者心臟和肺部功能嚴重受損時替代心肺功能,持續有效保證全身臟器的供血供氧,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重症醫學科ECMO團隊,迅速完成設備準備和血管通路建立,成功實施VA-ECMO運轉,搭建起臨時的「生命橋樑」,為李先生爭取了寶貴的治療時間。

多學科生命接力與死神賽跑

順利啟動的ECMO,有效維持著重要臟器的功能,讓李先生停了近三個小時的心臟逐漸有了跳動的跡象。

ECMO團隊和急診醫學科醫護人員立即帶著呼吸機、監護儀、ECMO等眾多儀器設備將李先生轉運至介入治療室。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隨即展開冠脈造影和介入手術,明確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為前降支、迴旋支,其中前降支更是堵塞99%。介入團隊沉著冷靜地在前降支置入支架,為李先生成功重建冠脈血流。

ECMO成功上機、手術順利完成只是生命救援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ECMO的管理要求十分精細,每個細節都決定著成敗。ICU團隊密切監測李先生的血流動力學和氧合狀態,精準調控ECMO的各項參數,同時針對心梗等原發病進行積極治療。

模式轉換爭取一線生機

在李先生心臟收縮功能明顯改善後,ICU團隊綜合評估,果斷決定將ECMO支持模式由VA轉為VAV,加強對肺循環和大腦的供氧支持。

重症醫學科主任伍敏益介紹,ECMO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後防線,分為VA-ECMO和VV-ECMO兩種模式。VAV-ECMO模式是眾多ECMO專家在搶救工作中摸索出來的更為複雜、難度要求更高的一種模式,為解決患者出現肺功能下降氧合能力差而心臟泵血功能相對好轉的情況下導致上半身缺氧的問題而創造的一種模式。

「就如同多修一條供血的‘路’通向心臟,從而更好地改善患者全身氧合。」伍敏益解釋。

目前,患者正在進一步接受搶救治療中。

據瞭解,長沙市第三醫院胸痛中心自建設以來,全院開展多次演練,定期召開質控會議,不斷優化流程,暢通綠色生命通道,為患者贏得救治黃金時間。作為危重症的救治「擔當」,重症醫學科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應對各種複雜、危重的病情。ECMO團隊成員均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快速反應能力。在面對突發心臟呼吸驟停的患者時,能夠迅速、準確地判斷病情,果斷採取有效的救治措施,為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

新京報記者 吳夢真 通訊員 李麗莎

編輯 甘浩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