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旅居雲南丨邊境幸福村 旅居新畫卷

不趕路,感受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旅居,放慢腳步,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雲南省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4000餘公里的邊境線,串聯起28個開放口岸、25個邊境縣(市)和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到邊境村旅居,感受多元風情,成為新時尚。

朱女士來自上海,她選擇到騰衝市和順古鎮、景洪市三曼村旅居。「這裏秀麗的山水、清透的星空、寧靜的寨子以及新鮮的食材,都是城里沒有的。」朱女士說,在雲南邊境旅居,心情舒暢,生活成本不高,還能體驗當地風俗、感受異國風情。

「一村一景」,吸引八方來客。近年來,雲南邊境村寨遵循差異化發展路徑,深度挖掘本土資源優勢,將邊關風景、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養生休閑、農耕體驗等元素融入旅遊產品,為遊客帶來多元且深入的在地體驗。田園風光與嶄新樓房相互映襯,民族風情與歷史底蘊交融共生,為「邊境幸福旅居」繪就了獨一無二的底色。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著力打造生態綠色、美食德宏、邊境旅遊3張牌。位於隴川縣隴把鎮中緬邊境的龍安村,通過「景區+農家+遊購」模式,大力發展蠶桑、砂糖橘、稻荷魚、林下養殖等特色產業。龍安溫泉渡假村、龍安土磚文化驛站、隴川歡樂水世界等文旅項目紛紛落地,讓遊客在自然美與人文美中享受快樂旅居。瑞麗市「一寨兩國」景區將中緬文化完美融合,「一井兩國」「一鞦韆蕩兩國」「中緬玉石國界線」等獨特景觀成為遊客競相打卡的「出片」勝地。中緬邊民大聯歡、中緬跨國馬拉松賽等國際活動的舉辦,更是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文體交流中真切感受濃濃「胞波情」。

臨滄市聚焦「邊關美」,全力打造邊美邊興新圖景。鎮康縣南傘鎮刺樹丫口自然村,距離中緬邊境線僅50米,素有「百裡邊關第一哨」之稱。在這裏,紅色邊關棧道、觀城台、戍邊館以及半山酒店等標誌性景點錯落有致,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了邊地旅遊業的發展。遊客在此可以欣賞山路27道拐的獨特風光,也能登上巡邊棧道,聆聽波瀾壯闊的戍邊故事,領略「一城兩國」的邊關風景。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充分利用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大力發展跨境旅遊。河口鎮城郊村委會八條半村民小組,是中越米軌鐵路跨境貨物列車出境前的最後一個中國村寨。鐵路穿村而過,見證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整齊排列的明黃色法式建築,展現出鄉村的嶄新風貌。「這裏有觀光棧道、無邊泳池、燒烤營地……為遊客提供休閑娛樂的去處。」剛從河口口岸通關的越南主播小雪,在社交媒體上熱情推介八條半村,邀請越南網民到此邂逅旅居驚喜。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的多個特色村落實現了「一村一品」全覆蓋。打洛鎮龍利村與緬甸近在咫尺,引入旅遊公司開發紅色邊境遊、果蔬採摘、民宿餐飲、露水集市等多種業態。遊客王先生說:「我們受不了西北的寒冬,來這兒快一個月了,今年春節也是在這裏過的。」曼芽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遊相結合,曼掌村則以邊民互市和生態旅遊為特色,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積極發展旅居業態,15個鄉村各展風采。丘北仙人洞村、普者黑村發展特色民宿客棧近600家。生態觀光、低空飛行、非遺演藝等休閑渡假旅居體驗項目豐富多彩,讓遊客在山水間盡享田園慢生活。在馬灑壯族文化旅遊村、臘科彝族文化旅遊村、阿諾白族文化村等村落,遊客們可以漫步田園、品嚐鄉村美食,感受鮮活的農耕生活。

鄉村四時好風光,邊境精彩各不同。無論是追尋茶馬古道的悠悠記憶、品味茶山歷史文化,還是感受熱帶雨林的萬物蓬勃、享受山水田園的自在生活……移地換景,串珠成鏈,文旅融合、生態宜居、睦鄰友好的邊境村寨旅遊帶推動雲南從「短暫旅遊地」向「幸福旅居地」轉型升級,讓「詩與遠方」在邊境幸福村落地生根。

雲南日報-雲新聞記者:郭瑤

雲南日報-雲新聞編輯: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