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多方資源沉下去,打造「家門口」幸福圈
建鄴區黨建陣地串珠成鏈,形成全要素黨群服務體系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安琪
近日,記者來到建鄴區興隆街道華山路鄰里中心,30餘位老人正跟著醫護人員練習手指操;對面的月安社區銀髮助餐點內,老人的歡聲笑語伴著陣陣飯香,傳遞幸福與滿足。然而,銀髮助餐、養老床位曾經是該街道居民反映頗為強烈的難題。
變化,來自建鄴區「畫」了一個圈——2024年,建鄴區以黨建為紅線,將一個個散落各處的黨群服務陣地串珠成鏈,並推動部門單位資源、轄區社會資源集聚強「鏈」,探索打造成全要素黨群服務圈,把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蹚出了一條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子。
系統化推進,貫通「陣地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去年夏季,一場「陣地鏈」貫通行動在建鄴全區展開。黨群服務中心、「寧小蜂驛站」、愛心驛站等各種便民惠民陣地,建得如何、用得如何,還可以拓展哪些功能?不僅要全部瞭解清楚,還要打破壁壘、實現信息互通。同時,整合多部門、多單位力量,最大限度將分散資源聚起來,做到系統集成、高效協同,科學規劃、高效便捷,精準鏈接、高效匹配,形成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其他便民惠民陣地聯動佈局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網絡。

家住江心洲街道仁恒水木園的李先生,就是這一舉措的受益者。
「我和愛人都不太會做飯,以前要麼在外面吃,要麼在家點外賣,現在多了一個社區食堂選項。乾淨、衛生,味道不錯,價格還便宜。」李先生打開手機展示著訂餐群,「瞧,還可以直接線上訂餐,下班發個信息,到家就能吃上熱乎飯。」
「去年,我們打造‘江島驛家’黨群服務圈,串聯各類服務陣地26處,為居民群眾提供水電氣訊等服務50餘項。」江心洲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工作人員注意到洲島家園的社區食堂非常受歡迎,服務對象包括「鄰居」洲島綠園社區的老年群體。進一步調查發現,洲島綠園社區部分雙職工家庭同樣有就餐需求,「為此,我們結合洲島家園社區食堂經驗,又開設了洲島綠園社區食堂,不僅對老年人開放,年青人也可以進來用餐。」
據瞭解,「江島驛家」黨群服務圈建立至今,已盤活「社區議事廳」「小區議事亭」「廣場議事長廊」3類載體,收集民生熱點建議100餘條,解決非機動車停車庫梯改坡等群眾「急難愁盼」50餘件,打造江島「共享菜園」、洲島和園「青年夜校」、洲島家園「智慧雲診室」等服務陣地,提升了「老青少」三代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元化聯動,資源「用得活」
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不能僅對接資源,還必須讓資源「用得活」。
這一點,雙閘街道頗有經驗。街道轄區居民普遍高學曆、高層次、需求多元;而社區成立時間較短,人力物力相對不足。怎麼解決?將民生服務微場景騰挪上「雲」,全面整合社區空間及服務資源,鼓勵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活動、誌願服務、建言獻策等方式獲取治理積分,調動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實現從「常態服務」到「主動服務」再到「精準服務」的升級。
以新亭社區為試點,雙閘街道聚合「黨務+政務+服務」,上線「能聚新亭」數智小程序,整合了社區內八大服務空間,包括百姓健身房、兒童樂園、燈光籃球場等,居民只需輕點手機屏幕,即可實現服務空間的在線預約與高效利用。
「居民預約越多,越說明對某個陣地資源的需求較大。社區服務也就有了更精準的方向。」新亭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比如,當前新亭社區對外開放場地中百姓健身房、舞蹈房使用率較高,熱點時段常常預約爆滿,社區黨委就結合小程序後台數據,延長舞蹈房開放時長,科學製定健身房使用規則,提高器材、場地使用效率,做到精準分析、精準服務。
與此同時,「能聚新亭」還內置了積分管理系統,鼓勵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活動、誌願服務、知識競答等多種方式積累積分,用於兌換文化課程、場所使用權益、便民生活服務以及演出門票、商超福利等,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促進社區文化繁榮。
目前,新亭社區已拓展19家社會組織、20餘家轄區共建單位註冊成為小程序用戶,共同參與撿拾河道垃圾、組建「校家社」聯盟、慈善捐款等社區治理與服務,有效提升社區治理的合力與效能。
去年7月,集聚健康義診、縫紉修補、圖書漂流、家政保潔諮詢、婚戀諮詢等十餘種服務於一「亭」的「亭·留」鋪子一啟用,就受到了居民的廣泛好評。
長效化運行,效能「提上去」
凡事有其要,執其要者事成。唯有善始善終,持續做好建章立製工作,方能長久推動各方資源高效整合,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記者瞭解到,建鄴區委組織部已建立全要素黨群服務圈資源集成統籌運行機制,從制度上著力推動基層陣地資源整合、部門單位資源下沉、轄區社會資源聚合,進一步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切實「為馬賦能」。
機制明確,按照「動態更新、分類統籌、合理規劃」原則,開展陣地資源摸排工作,畫好服務陣地網絡「一張圖」;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實行「基層點單、組織派單、單位接單」清單化管理,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聯繫到位、人員到位、服務到位「三定三到位」。
對於服務效果、部門下沉情況則以「用戶思維」進行「多維評價」。陣地服務效果評價交到群眾手中,同時由區委組織部結合日常走訪、專題調研等,「四不兩直」查看陣地使用情況,對使用效果不佳的陣地進行調整。部門下沉情況評價,交到基層一線手中,評價結果及時向區級單位反饋。
此外,建鄴區還將依託區智慧黨建社區資源統籌功能模塊,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以信息技術手段,高效實現資源精準匹配鏈接。通過線上評價反饋功能,正向鼓勵調動轄區單位參與基層治理積極性。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這為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大力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行動指南。
「群眾在哪裡,黨群服務就要延伸到哪裡,各類資源就要彙聚到哪裡。」建鄴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建鄴區將進一步健全「上下聯動、左右貫通」工作機制、科學評估跟蹤問效機制,以一個個陣地不斷滿足群眾對社會治理的新要求、新期待,以全要素黨群服務圈推動社會治理提質增效,探出一條多方資源參與的多元共治之路,蹚出一條服務發展、聚合民心的基層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