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藥,真「中」!
初春,入山,道路蜿蜒如絲帶。山勢起伏,積雪未融。進村,小洋樓氣派,農家樂連排,竟意外熱鬧。
「全靠山茱萸,那可是‘搖錢樹’。」村民楊友青道出村子紅火的秘密。河南南陽西峽縣東坪村以前是有名的「窮山窩」,山深路遠,人煙稀少。近些年,因藥材種植、文旅發展,走上了致富路。

楊友青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盤算收入:四五百棵山茱萸樹,平均一棵樹收益150元左右,一年能賺6萬多元。平時在景區打點零工,還能再掙兩三萬元。
「俺這兒的山茱萸不止藥效好,開花結果時好看著呢!」楊友青說,每年從春季到「十一」前後,東坪村都無比熱鬧。觀光避暑的遊客絡繹不絕。村里開了100多家農家賓館,人均收入達四萬餘元。
山茱萸這棵「搖錢樹」,不僅富了東坪村,更富了西峽縣。全縣種植山茱萸22萬畝,去年總產量超3600噸,直接產值1.9億元。9個鄉鎮10萬山區群眾因此致富。
河南是中藥材大省,中藥材種植面積570萬畝、產量236萬噸,均居全國前列。2025年,河南省中藥材種植規模將達600萬畝,種植和初加工產業產值預計將突破600億元。

道地藥材山茱萸,大部分沒出西峽,就地轉化。在當地的仲景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山茱萸被加工成六味地黃丸等暢銷中藥。
一熬一大包的中藥如何變身方便的顆粒製劑?
走進仲景宛西製藥固體制劑六車間,不見人頭攢動的繁忙,只有1名技術員守在電腦前,仔細觀察記錄屏幕上的參數。
「鼠標一點,中藥飲片一鍵‘變身’顆粒。」車間主任李誌斌介紹,全自動化生產線可實時查看3000多個監測點位的數據,對原料衝洗、煎煮、過濾、濃縮、乾燥、製粒、包裝等環節實現遠程全自動化提取控制。
像這樣的生產線,仲景宛西製藥共有9條,每分鐘可生產160瓶左右的中成藥,每年可生產1.2億瓶。公司年收入規模過百億元。
「我們從老祖宗的智慧里找中藥創新的靈感。」公司副總經理趙一帆介紹,去年底,公司自主研發、獲批上市的仲景枇杷清肺顆粒,正是來源於古代經典名方。

在河南,中醫藥產業蓬勃發展,中醫診療技術也與時俱進、大放異彩。
過敏性紫癜多發於兒童,腎臟損傷嚴重者有腎衰竭風險。9歲的貴州男孩歡歡(化名)歷經兩年多的治療,指標不見明顯好轉,不遠千里到河南求醫。
「聽說這裏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好,就想來試試,沒想到這麼快就好轉了。」歡歡的媽媽說,線下就診一次,用藥兩個多月,孩子的「蛋白尿」就不見了,目前指標很穩定。
「我們經過多年研究證實,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案,在治療兒童紫癜性腎炎方面,起效更快,控制率更高。」國醫大師丁櫻教授介紹,團隊的這項研究,連續獲得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現在中醫越來越受歡迎。」丁櫻教授說,從日常養生到疾病防治,中醫藥正以多元方式融入群眾生活。
目前,河南省共有中藥企業189家,營收超500億元。中藥單品種年銷售超億元的有25個。2025年,河南計劃建成10個中醫藥產業園區,培育100家規模以上中藥企業,中醫藥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共有註冊登記中醫醫院658家,其中三級中醫院56家、二級中醫院180家,全省中醫醫院開放床位10.87萬張,中醫類醫療機構數量、開放床位數位居全國前列,年服務總量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中醫藥傳承發展,離不開與時俱進的守正創新。2024年2月,河南省中醫藥科學院正式揭牌亮相。短短一年,這個全省中醫藥創新平台已進行了四批成果轉化。最近一批轉化45個項目,金額超過1.47億元。
從農民家裡的「搖錢樹」,到企業車間里的產業秘密,再到與時俱進的中醫診療,中醫藥大省河南,正向著中醫藥強省一步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