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鏈以綠為筆 滇池綠道促進產業融合升級
滇池碧波蕩漾、岸旁蘆葦搖曳,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群候鳥或遊曳覓食,或空中盤旋,與碧水藍天、油菜花田相映成趣……初春時節,漫步於昆明市滇池湖岸綠道,風光旖旎,遊人絡繹不絕。
今年春節期間,全長71公里的滇池綠道外海段一期試運營,對公眾開放。綠道剛一開放,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遊覽,整個春節假期,滇池綠道的客流量爆滿。

穿葦蕩、觀鷗鳥、攬湖光……的確,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村等不同風景特質設計建造的滇池綠道步步皆景。沿中山杉林道漫步、賞浪漫薰衣草花海,漫步滇池綠道,遊客不僅可以打卡以「七彩雲橋」「物語小橋」等主題建設的特色棧橋、跨河橋,還能欣賞還原的 「漁浦星燈」「海潮夕照」等滇池歷史古景,沿線分佈的30餘處觀景平台,為遊客提供了多樣化的滇池賞景視角。
這條風光旖旎的滇池綠道,不僅將滇池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有機結合,更如一條璀璨奪目的翡翠項鏈,巧妙將沿線生態濕地、文化景區、傳統村落和田園風光等資源串聯,在推動湖濱生態空間綜合治理的同時,也整合了滇池流域旅遊資源,帶動沿線區域產業實現融合升級。

「今年春節假期村里接待了20多萬遊客,拉動消費480多萬元。」談及今年春節村里的旺盛人氣,海晏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龍難掩喜悅之情。他介紹,這幾年通過改善環境和業態提升,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海晏村成功轉型,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綠色發展路。
位於滇池東南岸的海晏村原名「石子河村」,清代時取唐代鄭錫《日中有王子賦》中的「河清海晏,時和歲豐」之意,改名為海晏村,寓意國泰民安。一直以來,村民們以打魚和種田為生。
這幾年,昆明市積極保護治理滇池,推動滇池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借助這一契機,海晏村整治了村容村貌、修建了污水管網,保護修繕了古民居,同時按照「政府+村集體+國有企業+社會投入+農戶」的思路,成立運營管理公司,打造「七彩落霞」景觀,引進餐飲、民宿、手工藝品製作等多種業態。
昔日古漁村完成蛻變,迎來了全新的面貌。漫步於海晏村蜿蜒的青石板路,沿途老宅、古井、古寺錯落點綴,村內更有溫馨的漁家民宿、浪漫的貝丘漁場、熱鬧的文創集市等豐富消費場景,吸引著遊客紛至遝來,成為觀賞落日的網紅打卡勝地。
感受山水鄉愁,體驗落日浪漫,海晏村內,曾經商賈往來的青石板路,如今迎來了熙熙攘攘的遊人,這個山水相融的傳統小漁村,從馬幫鈴響的歷史中走來,在新的時代重煥生機。

近年來,昆明持續推進滇池沿岸環境治理工作,在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的同時,重點圍繞滇池周邊村莊,選取46個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地理民俗價值的自然村,進行提升改造,形成海晏村、小漁村、牛戀村、福保村、百草村、滇池外灘、鯨魚島等旅遊品牌。同時充分利用周邊海景、山景、田園、村莊打造綜合景區,用不同村莊主題定位互補業態,以滇池綠道將沿岸濕地、村莊、景區有機串聯,構建形成佈局合理、類型多樣、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環滇池鄉村生態旅遊圈。
生態修復帶來綠色美景,好風景又帶來了好「錢」景。2024年,滇池沿岸46個重點村共形成景觀性業態137個、消費性業態874個,全年客流量超千萬人次,營業收入5.4億元,吸引社會投資4.5億元,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4億元。
「目前,我們已對滇池沿岸的文旅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正在編製環滇池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資源開發處處長劉青介紹,未來昆明市計劃引入休閑渡假項目、沉浸式演藝項目、無人機觀光體驗等新業態,提升滇池綠道整體遊覽體驗,打造特色旅遊線路,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領略滇池的獨特魅力。
滇池碧水映天青,湖畔山林層疊翠,沿著蜿蜒的滇池綠道,藍天、山色、樹影、沙灘、古村……一幅幅生動的綠色生態畫卷正在滇池畔緩緩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