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民生便利不要花瓶式美景,蓬萊畫河改造專為群眾留下一處洗衣服的地方

煙台市蓬萊區在河流改造中堅持民生為本,拒絕犧牲群眾便利換取花瓶式美景
畫河改造,專為群眾留下一處洗衣服的地方
2月15日,天高雲闊,登上蓬萊上水門遺址公園古城牆,修整一新的畫河映入眼簾。河道兩側,戚繼光故里、鼓樓等建築別有韻味;氤氳著霧氣的泉眼旁,頭戴花花綠綠帽子的大姨,一邊浣洗衣物,一邊拉著呱兒。
「畫河改造,幾個老姊妹本來還擔心以後沒有地方洗衣服了,沒想到還加了6塊磨盤石當‘搓衣板’,比以前更方便了。」家住河邊武霖社區的林大姨,2008年退休後就在這裏洗衣服。
林大姨不知道的是,作為煙台市蓬萊區2024年的城建「頭號工程」,畫河改造項目不但花心思研究河邊的幾塊「搓衣板」,還為此多次調整設計方案。
畫河,原名黑水河,發源於蓬萊城南黑石山,被稱為蓬萊的「母親河」。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畫河流速慢、行洪能力差等問題逐漸顯現,一度陷入「雨季過洪水、旱季沒流水、平時是污水」的窘境。為解決民生和生態訴求,蓬萊區委、區政府將「畫河一條線」項目提上日程。
2024年2月,「畫河一條線」攻堅專班成立,抽調16名業務骨幹集中辦公,建立十部門協調機制。

「畫河改造,既關乎生態環境,又關乎民生,還對文旅產業的長遠發展有深遠影響,一定要反復論證,不盲目大拆大建。暫時沒有想明白的地方,先留白,慢慢研究。」區委主要領導為畫河改造定調,把民生考量擺在重要位置,不能犧牲群眾的便利換取花瓶式的美景。
專班工作人員張慧娟告訴記者,方案設計之初,大家就形成了共識:為群眾留下一處洗衣服的地方。設計單位最初的方案,是做一個簡單的導流渠,專班則提出將泉眼處拓寬成半月形,後來為方便群眾坐著洗衣服,又修成了兩層台,還安裝了6塊磨盤石當「搓衣板」。
「磨盤石是一層好還是兩層好?為了確定一個合適的高度,我們邀請大姨到現場試用,提意見。」張慧娟告訴記者,經過5次調整,形成了最終的方案,得到了大姨們的一致認可。
城市改造不能改沒了「鄉愁」,城市再發展也要容得下幾塊「搓衣板」。「搓衣板」雖小,背後折射出的是蓬萊區的民生追求,是城市改造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在畫河改造過程中,很多老物件被保留了下來:建設上水門遺址公園,群眾門前一棵40多年的泡桐樹依然挺立;拆遷拆出來的門當、拴馬石、壓水井等,在公園里隨處可見;沿岸的小市場影響交通,就在旁邊為群眾新設攤點……
「最終方案跟初稿相比,有上百處修改,每處修改都讓人信服。就拿這6塊‘搓衣板’來說,蓬萊區委、區政府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在了心上。」工程設計方駐蓬萊設計總工王儒清告訴記者,專班就在畫河邊辦公,群眾推門就進,提了不少好建議,很多都被專班採納。
眼下,畫河改造的水利和市政工程已經基本完工,2025年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沿河景觀提升,以及相關業態導入,讓遊客參觀完蓬萊閣後,可以沿畫河一線深度領略蓬萊古城的獨特韻味。

(大眾新聞記者 董卿 從春龍 通訊員 吳延朋 李紋竹 曲玫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