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開工,這家魯企嚐到設備更新的「甜頭」

乘上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東風

生產區,機械臂精準抓取鋼管,切割、清洗、噴塗一氣嗬成;組裝區,膠圈、鋼管、軸承自動完成組合;檢測區,激光設備給產品「做CT」,嚴格把關產品質量;成品區,碼垛機器人將合格品整齊堆放……2月14日,記者走進位於莒縣的山東海彙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內,一條全自動托輥生產線格外吸睛。

山東海彙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托輥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現場。山東海彙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托輥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現場。

這條生產線的控製麵板前實時跳動著一組組數字,公司物料輸送部副部長田傑不時上前查看電腦屏幕,確保每個生產環節精準無誤。「這條生產線具備高精度、高質量、高效率、智能化等特點,能實現自動下料加工、銲接裝配。只要在控製麵板上設置好產品型號,就可以執行生產任務,全程不需要人工參與,生產高效而且質量穩定。」田傑介紹,托輥的生產過程從最初的鋼管切割到終端成品碼垛共12道工序,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可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新的生產線只需要兩名操作工人,較原來減少了十多人。在人工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產能提升30%,年生產能力擴大到30萬個,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質量也同步提升。

田傑告訴記者,公司正在為廣西北海的一個紙業項目生產大型智能化帶式輸送設備。產品帶寬1.8米,設計數量57條,總輸送長度15公里,訂單規模大、質量要求高。

山東海彙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托輥自動化生產線上,工人正在將製作完成的托輥成品分類存放。山東海彙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托輥自動化生產線上,工人正在將製作完成的托輥成品分類存放。

「我們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強化產供銷協同,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和升級,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公司副總經理徐淑曉說。乘著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的東風,公司聚力突破產能瓶頸,去年四季度先後啟動智能化濾袋生產線、自動化袋籠生產線、全自動托輥生產線等5個產能提升及產業鏈延伸項目。目前,公司已感受到設備更新帶來的改變,嚐到了智能化生產線的甜頭。

憑藉優質的產品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山東海彙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的訂單量持續增長。年前,公司新拿到了5個智能輸送系統項目訂單,托輥生產計劃已排至今年上半年,另有10餘個已經投標報價且意向較大的項目正在洽談跟進。

智能化改造不僅為企業注入了新動能,也成為公司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除了國內市場,產品還遠銷南美、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地區,贏得大量國內外客戶的青睞。

(大眾新聞記者 栗晟皓 通訊員 王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