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別慌!
來源:北京網民說

(本文約15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最近,一位教師朋友來傾訴:已經幾天沒有食慾,晚上睡不著,睡著了還做噩夢。
要問這是為什麼?都是開學惹的禍。
我是又心疼又好笑:你都工作好幾年了,又不是學生,怎麼還怕開學?
原來,成年人有自己的「開學綜合徵」。
一
「開學綜合征」也稱為開學恐懼症,主要發生在學生群體中,尤其是在假期結束和新學期開始時。這種症狀表現為對新學期學習生活的不適應和牴觸情緒,包括失眠、食慾不振、頭痛、胃痛、焦慮、煩躁等生理和心理症狀。
跟這位朋友聊天得知,當開學季來臨,不僅大中小學生們會患上「開學綜合徵」,他們的老師也能「深度共情」。

2月16日,北京人大附中亦莊新城學校返校日
「開學哪有不瘋的,今年要當班主任了,好怕干砸了」「又要講公開課了,深夜emo中」「一想到開學要交的教案,我就頭疼不已」……老師們懼怕開學的理由五花八門,如果可以,他們也想轉發那個表情包:「一眨眼就開學了,早知道就不眨眼了」。
從「假期模式」切換到「上學模式」,被「開學綜合徵」「硬控」的成年人不只有教師群體,還有學生的家長們。
一位家長說,假期里孩子沒什麼迫切要做的事情,他也能跟著偷會兒懶。一開學,各種打卡、各種任務就跟著來了。老師在微信群裡催家長,他就得跟著孩子屁股後面催。上班服務客戶、下班伺候娃,下班回家跟輔導功課無縫銜接,每天都身心俱疲。
確實,學校家長群裡各種通知的轟炸、日複一日的作業檢查和打卡、對孩子學習和社交等方方面面的擔憂……對於家長來說,忙碌的日子隨著開學一起歸來,怪不得「連乾飯都不香了」。

二
這讓我想起,每逢假期結束時,很多上班族高呼「假期總是像煙花一樣短暫而燦爛」「願吃素一天,希望春節假期再延長些」……其實,成年人面對開學的焦慮,和這種不願開工的心情有點類似。
因為寒暑假的存在,對於教師來說,開學是真真正正的假後復工;對於家長來說,開學則是在工作之外新增了一份照顧孩子上學的重任,開「第二份工」。

與普通工作不同的是,老師和家長共同承擔著「教育者」的角色壓力。
老師的焦慮主要源於職業責任和系統性壓力。找不到教室、沒有教本、學生不在教室不知去哪兒了……可能很多老師都夢到過這樣的場景。究其根源,是對失職、失責的恐懼。升學的壓力、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通過系統傳達到每一位老師,他們要做的不僅是教好課,還要管理班級、溝通家長、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家長的焦慮,更多聚焦於孩子的個人成長和家庭生活。家長總是相信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很關鍵,誰也不敢落下半步,拿自家「熊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一對比,焦慮隨之而來。職場與家庭的平衡,往往耗費心力。

北京朝陽區社區青年彙紅領巾成長營地項目
三
「確診」之後就是「治療」。意識到自己患上了成年人版本的「開學綜合征」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正確應對。
首先,要正視焦慮,學會接納這種情緒,不要將「開學綜合徵」視作「洪水猛獸」。一位還有3年就退休的老師說,本以為自己早已能從容應對一切,可開學的焦慮還是讓她輾轉難眠。看來「開學綜合征」也沒有放過有幾十年教學經驗的「高階玩家」。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承受著較大壓力,要允許自己「慢啟動」,慢一點適應,逐步調整作息和心態,平穩過渡到工作狀態。

學會用積極的心態看待開學,為每一條焦慮找到解決或緩解之道。教育是長期的事業,不能用短期結果衡量成敗。可以把焦慮的內容轉化為具體行動計劃,一項項去落實,新學期在干中學、學中干,見證自己的成長。
增加「開工的儀式感」,甚至從中找到樂趣。例如,有老師買了喜歡的筆和本,記錄自己和學生每天的進步,還裝扮了工位小空間,創造喜歡的工作環境。
開頭找我傾訴的這位朋友,還想到一招——向deepseek求助。沒想到,AI不僅理解了她焦慮的原因,還給出好多緩解方法,給她看感動了,立誌新學期要作出新改變……你看,只要正確認識、積極應對,成年人的「開學綜合徵」總有辦法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