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訴即辦紀錄電影明日上映,把「您的聲音」搬上大銀幕
「您好,這裏是北京市市民服務熱線12345,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北京接訴即辦改革6年來,共受理群眾和企業反映1.5億件。一條熱線如何撬動超大型城市治理?接訴即辦工作如何回應來自城市末梢的關切?
2月1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所屬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攝製,由北京歌華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北京歌華移動電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接訴即辦主題紀錄電影《您的聲音》即將上映,影片由七個故事串聯,展示了群眾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創新思路。
近日,影片舉行公映啟動儀式。影院里,大銀幕亮起,電話鈴聲將觀眾帶入城市治理的微觀現場。

2月14日,接訴即辦紀錄電影《您的聲音》點映活動在華夏電影中心舉行。放映結束,主創人員與觀眾進行交流。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影片看點
來自市民的真實聲音串聯整部電影
找到解決老城區停車難的新方法,破解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困境,講述數字化智能化治理對於城市發展的推動,訴說話務員成長的經歷……作為聚焦於接訴即辦改革的紀實電影,電影《您的聲音》創新採用「浸入式」拍攝手法,通過熱線工單的流轉軌跡,串聯起12345話務大廳、老舊小區改造現場等多個民生場景。
真實完整地展現接訴即辦機制和北京12345熱線工單的處理流程,是影片的一大特點。影片中,北京12345市民熱線現場受理值班長劉緩說,接到市民的訴求,馬上去辦理,就是「接訴即辦」的字面含義。話務員接通的每一個電話,都傳遞著這座超大型城市的脈搏。

記者瞭解到,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接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電話原聲,其中有市民對於問題的急切反映,有對於生活遭遇的困惑無助,也有誠摯暖心的感謝與問候。
2月14日,在北京華夏電影中心舉辦的影片公映啟動儀式上,影片導演徐潔勤特別提到,正是這些來自北京市民的真實聲音串聯起了整部電影,「可以說,所有北京市民都參與了這部紀錄電影的製作,也希望大家能夠在影片上映後走進影院,尋找自己的聲音。」
影片展現真實生活,沒有專業演員
在公映啟動儀式上,出現在影片中的市民、話務員、政府工作人員也悉數到場。對於參與影片拍攝的「普通人」來說,90分鐘的電影在呈現北京接訴即辦故事的同時,更是在記錄自己與這座城市的又一次連接。
徐潔勤講述,本次影片中所有出現的人物都不是專業演員。事實上,為了展現真實的市民故事,創作團隊做了大量的走訪和選擇,「我們找的就是具體案例和真實的市民,甚至在一些拍攝過程中,市民更專注於解決自己碰到的問題,也不太在意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圍在身邊具體在做什麼。」

在公映儀式啟動前,影片做過小範圍點映,當時就有觀眾感慨,「這些素人演員怎麼表演的這麼好?」徐潔勤當時便回應稱:「大家不是在表演,這就是他們真實的生活。拍攝過程中,我們對大家的要求,也是‘不需要表演’,做自己就好。」
劉緩表示,電影中所展現的內容,實際上就是自己與同事們的工作日常,「也希望大家能通過走進影院,瞭解我們的工作和接訴即辦的運轉機制。」
收穫與感受
導演:在拍攝過程中真正瞭解「接訴即辦」
記者瞭解到,即將上映的接訴即辦紀錄電影,經過近半年時間的廣泛前期調研,攝製組走訪了全北京40餘個與接訴即辦工作相關的單位,深入瞭解由12345串聯起的不同側面的人生故事。通過反復篩選,最終形成了既尊重客觀事實,又符合電影創作規律的人物主線和敘事主線。
徐潔勤說,與普通的影片不同,紀錄電影需要先建立思路與大綱,然後根據素材完成故事建構。主創人員也談到,在影片製作過程中,現場拍攝的考驗很大,拍攝對象沒有既定的台詞和演繹的方向。「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是跟拍社區的工作人員,我們每天並不知道他會做哪些具體工作,只能跟著他在社區里一遍又一遍地溝通、奔波,之後才能在素材中挑選最核心的內容。同時,我們也要確保拍攝對象對於鏡頭是不牴觸的,也就是需要用最少的工作人員,拍攝最真實的鏡頭。」一位主創人員說。
徐潔勤是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名北京市民。她講述,一開始自己和團隊最希望搞明白的是:為什麼市民打12345熱線能夠解決問題?觸發了怎樣的機制?寄希望於通過挖掘真實的事件,展現更多市民「看不到的地方」。
徐潔勤坦言,自己也是在拍攝過程中真正瞭解到北京接訴即辦的機制,和一通熱線所能牽動的力量,「最讓我震撼的地方是,整個接訴即辦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每一步、具體到每個人,都在為解決市民所需而盡力。」
一通電話解決一個問題,在徐潔勤看來,這背後依靠的是強大的後台系統和完善的體制機制。而作為政府,能以這樣的力度和耐性去傾聽群眾聲音,也展現了城市治理的理念和決心。
話務員:接聽來電讓我見證北京更多變化
過去六年,北京接訴即辦改革中,共受理群眾和企業反映1.5億件,這其中的絕大部分訴求,都是通過一句「您好,這裏是北京市市民服務熱線12345,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開始的。
在北京12345市民熱線的話務大廳,750餘個坐席晝夜運轉。平均每天每個話務員都要接聽80-100通市民來電,話務大廳單日的接聽量可達6.5萬件。入職話務員的工作崗位並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事實上,新人想要正式入職12345,必須經過半年的嚴格培訓與考核,最終真正能夠留下來的話務員不到三分之一。
影片中,除了已經在話務大廳工作超過十年的「老話務員」劉緩,實習話務員王梓瑩的職業成長過程也展現其中,二人共同講述了一段「老帶新」的經歷。

影片啟動公映儀式時,王梓瑩已經通過考核正式轉正。她告訴記者,第一次從大銀幕上看到自己,感覺很奇妙也很激動,「有很多朋友和同學,可能是從海報上或者網絡宣傳中看到了我,給我發來信息。特別開心,也很榮幸能夠通過電影,展現12345接訴即辦話務員的形象。」
王梓瑩是一名「零零後」,影片中的她一開始很青澀,接聽電話時甚至還會有小小的情緒波動,在老話務員的指導和自己的學習與瞭解下,才逐漸融入、適應了市民熱線的接聽工作。王梓瑩告訴記者,她來自河北涿州,擔任話務員是來北京後的第一份工作。剛剛被選定參與電影拍攝時,她在話務中心才工作了2個月,還是個「完全新人」的狀態。
王梓瑩講述,雖然家鄉距離北京不遠,但成為話務員前,對於這座城市並沒有特別的瞭解,「這兩年來,倒是通過這份工作,讓我重新認識了北京,也更理解了這座這樣大的城市是怎麼運轉的。」她說,通過接聽的一通通電話,有的地方自己雖然沒有去過,但也知曉了這幾年那裡的變化和發展,「有機會去的時候,就會特別親切。」
立法參與者:在有序互動中增強對城市治理的信心
自2019年以來,北京市建立起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渠道的接訴即辦機制。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這也是國內第一部規範接訴即辦工作的地方條例。
在公映啟動活動上,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綜合辦公室主任李放也全程觀影。影片結束後,她表達了對接訴即辦基層工作者的敬意,也向紀錄電影製作團隊對於接訴即辦故事的呈現表達了謝意,「我們在立法過程中做了很多調研,到今天看到形成的文字、法條,出現在銀幕上,在一樁樁具體的事中落實,內心很激動。」
拍攝影片過程中,得知要在自己辦公室取景拍攝,李放準備收拾一下桌上擺放的略顯雜亂的材料,「當時想的是辦公室很亂,先得整理整理。」徐潔勤看了之後趕緊攔住了她,跟她說這樣的工作場景,自己和團隊「擺也擺不出來」。李放當天在公映活動上也說,如電影中呈現的很多基層場景一樣,這些也都是參與城市治理工作的真實日常。
今年是李放參加工作的第16個年頭,她說自己和同事們都注意到,在市民參與公共平台討論的時候,都會關心政策條例的製定者是否真能看到市民訴求,聽到市民聲音。李放在現場給予了非常肯定的回應,她也提到,「看評論」已經是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不只是我,影片中的工作人員,現實生活中接訴即辦機制中的每一個工作者,都會在意市民的反映,也在盡力完成市民的期待。」
在李放看來,即將在北京院線上映的紀錄電影,體現著北京接訴即辦改革的真正初衷,「在城市治理者與市民有序、良性的互動中,我們對城市治理的信心和民主法治的自信也在進一步增強。」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