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龍」火爆出圈,央媒:為何是杭州,從這幾件事說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在這一時代浪潮中,浙江杭州,成為2025年第一個因科技創新而走紅的城市。

DeepSeek震動全球AI圈,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跳著秧歌、火遍全國,再往前看,遊戲科學的《黑神話:悟空》開啟國產3A遊戲新紀元,而這幾家企業均來自杭州。有科技觀察者還梳理出杭州一批科技新銳,稱之為「杭州六小龍」。

「‘六小龍’為何出現在杭州,杭州的創新能力為什麼這麼強?」

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DeepSeek,它的回答中提及了一系列關鍵詞:數字經濟、政策支持、創新生態、人才資源、供應鏈優勢、創業精神等。

01

「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

幾年前,杭州西湖區藝創小鎮工作人員帶著《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在象山藝術公社看場地,馮驥「一眼投緣」看中了一棟有花園的辦公樓。

尚處於研發前期的馮驥,不好意思地提出了一個請求,「隔壁的兩棟樓能不能先別租出去,等我項目擴大了再來拿。」這個看似不合理的請求,藝創小鎮很快就答應了。

「為等悟空,西湖邊兩座樓空置3年」。背後是杭州願意與遊戲科學這樣有潛力、有實力、有夢想的團隊站在一起靜等花開的態度。

浙江杭州,藝創小鎮象山藝術公社園區浙江杭州,藝創小鎮象山藝術公社園區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2018年,來自杭州的考察團在美國波士頓的一間地下室,找到了強腦科技的初創團隊。

雖然當時腦機結合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創始團隊所製作的模型也比較粗糙,但考察團發現,該團隊的技術領先,人才層次高。基於對未來產業的賽前分析佈局,考察團毫不猶豫地向團隊拋出了橄欖枝,邀請其落地杭州,給予租金減免等優惠,並邀請專家進駐,提供「保姆式」創新服務。

如今,強腦科技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

2023年杭州亞殘運會開幕禮上,左上臂缺失的中國游泳隊隊員徐佳玲,用充滿科技感的智能仿生手高擎火炬,點燃主火炬,驚豔又溫暖。這一智能仿生手正是來自強腦科技。

「創新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日前,杭州市主要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做好創新要甘於寂寞,要有「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戰略定力和歷史耐性。我們既要拚命幹,又要耐性等,既要肯發力,也要有定力。

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幹好難而正確的事,這是杭州的一貫堅持,不僅體現在對高新企業的培育中,更體現在對產業發展的部署上。

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第一次提出了「數字浙江」戰略,並作出了一系列部署。那一年,杭州每百戶居民家用電腦聯入互聯網還不到2戶。「數字浙江」戰略的提出,當時讓很多人都還有點摸不著頭腦。

時任《浙江日報》時政記者周詠南迴憶,習近平同誌說數據庫,大家不理解,商品、物資有倉庫,數據怎麼變成倉庫呢?習近平同誌笑笑說,數據庫你們現在不理解,以後會理解,經濟社會發展都會用著,而且都會涉及我們每個人。周詠南感慨,「我覺得習近平同誌非常有戰略思想,非常有賽前分析性。」

當年,習近平同誌在杭州高新區調研時,他對科技工作者說,杭州過去是「風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矽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矽谷天堂」,是一種全新的城市氣質,重在創新氛圍。沿著這一藍圖,杭州久久為功。

2014年,杭州在全國率先提出「發展信息經濟,推廣智慧應用」;2016年,杭州成為中國首批「數字經濟」城市;2018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近年來,聚焦未來產業,杭州部署了一系列賽前分析性的政策資源……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於杭州而言,批量出現的「小龍」,正是堅持長期主義的產物。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佈局前沿產業就像下一盤「未來棋」。

02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蛇年春晚舞台上,跳著「賽博」秧歌的人形機器人火了,而這並不是宇樹科技第一次「出圈」。

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田徑賽場上,宇樹科技的機器狗在場地中運送鐵餅,成為格外吸睛的「顯眼包」,而這也是機器狗首次應用服務於世界級的體育賽事。

這次亮相,意義重大。近年來,機器人產業化進程走到了關鍵節點,能否戳破大眾接受度這張「窗戶紙」,關係到市場能否迅速增長。

杭州巧妙地利用亞運會,給了「宇樹們」一次走入大眾視野的機會。正是這次亮相,讓更多人對「機器人走進生活」有了實感。目前,宇樹科技在四足機器人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已超60%。

不只是這次驚豔亮相,宇樹科技在創業初期,就獲得了杭州市「雛鷹計劃」扶持;宇樹科技急需知識產權保護時,杭州推出專利快速預審服務,並派專員上門指導……

從宇樹科技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見杭州對「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八個字的實踐。

「有求必應」,當企業有需要時,政府幫一把、送一程,提供助力、解決後顧之憂,對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而言極其寶貴。

為了做到「有求必應」,杭州想了很多辦法。

比如,實行「鏈長製」,主打一位市領導負責一條產業鏈,配套專班、方案和政策支持。

再比如,實行「科技特派員製」,選派專業人員深入企業,瞭解其面臨的困難,並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無事不擾」,也是在無聲發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做好政府的事。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杭州用一系列貼心且精準的政策,搭建起創新發展的優質生態。

就在日前,杭州提出了「三個15%」的科技投入政策——

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要達到15%以上;

市本級每年新增財力的15%以上要用於科技投入;

統籌現有產業政策資金當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個「15%」,為杭州科技創新提供了持續的資金。

人才方面,杭州圍繞「衣食住行」等連續出台人才扶持舉措,每年引進的35歲以下大學生都在30萬人以上,為科技企業招引人才修建了一個龐大的「蓄水池」。

創新平台方面,杭州已經形成包括1個國家實驗室、2個國家大科學裝置、3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省實驗室的高能級科創平台矩陣,在全國躋身前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這個難點和痛點,杭州率先佈局創建了數十家概念驗證中心。

所謂「概念驗證」,就是判斷一項成果在技術上可不可行、在市場上有沒有商業價值。這就像一個「篩子」,在眾多富有創意的前沿技術中選出能轉化的「種子」,從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

可以看到,要搭建起一套利於創新的生態環境,涉及方方面面,可謂千頭萬緒,唯有時時多想一分,事事多做一步。要相信功不唐捐,創新鏈條環環相扣,「新物種」自然會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03

「解剖」杭州,看到中國

當我們「解剖」杭州這隻麻雀,看到的是整個中國湧動的創新活力。

當前,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資未來,培育新質生產力。2024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到第11位,是十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

在創新的賽道上,各地都在全力奔跑。

這段時間對「為何是杭州」的持續追問,正體現了全國各地這股奮勇爭先的幹勁。

事實上,推動科技創新,從來不是某個城市的一枝獨秀,而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

北京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各城市首位。北京日前召開的「新春第一會」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克「卡脖子」技術。

北京,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

上海打造了28個未來產業試驗場,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4%左右。接下來,上海將重點佈局細胞基因治療、腦機接口、6G、量子計算、聚變能源等戰略前沿領域。

在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突破2.5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95家。下一步,深圳強調,要加快打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創業生態,來形成更大的創新能力和更多的創新成果。

此外,安徽合肥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技術創新一日千里;陝西西安佈局建設了光子、智能網聯、氫能等7個產業創新聚集區;江蘇南京作為全國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落地了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四川成都作為我國西岸地區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破解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確權難、轉化難……

安徽合肥,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安徽合肥,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

培育新質生產力,重在因地製宜。要追問「為何是杭州」,學習可用的經驗;更要思考「如何是自己」,久久為功,走好自己的路。

以創新「出圈」的城市,杭州之後,還會有更多。

(部分內容綜合自浙江日報、杭州日報等)

來源:謝玉潔/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