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學生新學期第一餐已開吃,高校餐飲專業團隊研發營養菜單
蘆筍百合爆蝦球、新西蘭黑椒牛排、清蒸雪菜芽龍利魚、蜂蜜蒜香烤雞腿配空心粉……2月17日北京全市開啟春季新學期第一日,海澱實驗中學初中部的1200餘名學生的校園餐菜單正式「上新」。記者瞭解到,新學期,為了讓學生們吃得好、吃得飽,中小學校不斷改善提升食堂硬件條件,試點全新的供餐模式,並創新菜品樣式。

高校烹飪專業團隊研發50道新菜品
中午11點40分,在海澱實驗中學初中部的食堂里,學生們拿著餐盤陸續排隊。初三年級學生田敬旖和李欣樺每人端著一份牛排套餐,吳林軒選擇的是蘆筍百合爆蝦球套餐。「好吃」「第一時間搶的」「新菜品都很好,先嘗試下牛排」……三名學生都為新菜品點讚。

記者瞭解到,開學前,學校在北京聯合大學和北京學生營養餐協會指導幫助下,共推出了50道創新菜品,製定推行學生喜愛和營養健康兼顧的食譜庫,打造食育文化,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院長嚴旭陽介紹,團隊在研發新菜品的時候綜合考慮了中小學生的餐飲口味,在食材的選擇上注重豐富多樣,「美味首先來自於食材,我們充分利用了傳統的、現代的各種食材、輔料、調味料等等,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味覺組合,讓學生營養餐變得好吃。」
同時,在烹飪技術上,新菜品也有升級。「除了傳統的蒸、炒、燉等等傳統的技法之外,我們還引入了烤、焗、照燒等新工藝,我們要讓營養餐變得更加美味可口。」嚴旭陽表示,在研發中還特別注重食材的顏色搭配以及菜品的感官形狀設計,充分提高營養餐呈現的美感,讓同學們在快樂之中享受營養餐。此外,現代智能廚房設備的引入為營養餐的標準化落地、提高出餐效率提供了保障。
「開學第一週,學校每天會推出10個新菜式,豐富學生的選擇。」海澱實驗中學校長林偉明介紹,餐廳內共有14個售賣檔口,1至3檔口為原有的蓋飯和套餐檔口,9至12檔口為麵點和小吃窗口,另有兩個清真窗口,而4至8檔口則是新式菜品「知味」新菜售賣檔口。

菜品升級,如何控制餐食價格?林偉明表示,該校食堂為自辦食堂、成本獨立核算,同時借助於海澱推行的大宗採購,可以在保證食材安全的同時,讓價格更加低廉,「比如一份牛排套餐是25元,學生平均的就餐水平在18元左右。」記者注意到,針對食量較大的同學,該校食堂也明確可以在規定的窗口加半葷菜和素菜,「主食米飯和湯也都免費。」
作為此次新菜品樣式的試點學校,海澱實驗中學在開學前就完成了廚師培訓和菜品試做。「新菜品也比較受歡迎,第一天學生們就預定了600多份。」嚴旭陽表示,開學第一週結束後,菜品研發方還將收集學生的用餐偏好和建議,對菜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下一步,各方將在試點的基礎上,收集數據,優化菜品,逐步在全市學校推廣。
「中央廚房+微廚房」,多校試點供餐新模式
開學第一天,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附屬校尉胡同小學的學生們無需再像往常一樣自帶餐具去上學了。
該校校長張桂芝表示,這一喜人變化得益於市區教委、市場監管局新學期實施的「中央廚房+微廚房」供餐新模式試點項目,在這一新模式指導下,原本受空間所困的學校,可以將原來的粗加工間改為餐具洗消間,既解決了學生自帶餐具的問題,又減少了學校食品安全的風險。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北京創新推動「中央廚房+微廚房」供餐新模式,在東城區校尉胡同小學、體育館路小學,西城區廠橋小學北校區先行試點,統籌區內空間資源,由中央廚房負責食材集中採購、食材預處理、冷鏈配送等環節。微廚房則設置在學校內,對中央廚房配送的淨菜和半成品進行烹飪加工和配餐,解決城區學校空間製約問題。試點經驗還將逐步推廣。同時,也推動企業自我革新,探索推進校園餐行業運營模式集約化改革。
北京將引導學校自營和承包食堂實行大宗食材集中採購
一份校園餐,從田間地頭端上學校餐桌,這個過程中食品安全始終是學校和家長關注的重點。而這其中,食品原材料採購則是校園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為此,建立大宗食材統一採購平台、統一採購標準和機制,成為廣大中小學提高校園餐安全和質量、降低成本提高餐費入口率的熱切期盼。
「從這個學期起,北京市推動大宗食材集采平台建設工作,引導學校自營和承包食堂實行大宗食材集中採購,探索建立完善區域性大宗食材採購平台。」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瞭解到,2023年9月起,海澱全區啟動校園食品大宗採購。2023年年底前,海澱區實現了所有食堂食品原材料採購全部納入校園食品大宗採購的目標。截至目前,海澱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含社區辦園點)的食材採購100%納入大宗採購。
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與膳食營養工作改革方案》明確,北京將試點推行通過區域性自建平台等多種方式,整合資源、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標準體系,嚴格供應商資質審核,為學校提供高效、安全、透明、優質的食材供應服務。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