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舉牌軟色情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
【#斬斷舉牌軟色情伸向未成年人的黑手#】「有人要舉牌嗎?」只需花費3-20元不等,就可以指定一名未成年人,在身體的隱私部位寫上買主定製的名字或內容;若再加價10-30元,可以獲得更多「個性化服務」,通常是衣著更暴露、更具挑逗性的影片。有媒體報導,這種服務在網絡悄然蔓延,被圈內人稱為「舉牌」。
舉牌原指在cosplay(角色扮演)、漫展等活動中,參與者手持印有特定信息或角色名字的牌子,用以展示個人喜好或表達支持。但是,當未成年人被引誘用自己的身體部位、特別是隱私部位來舉牌,性質就完全變了,這顯然是一種見不得光的軟色情,甚至涉嫌司法重點打擊的「隔空猥褻」。
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關鍵詞「舉牌」,有1400多萬帖子,129萬關注者。瀏覽這些帖子可以發現,這一「產業鏈」上既有提供服務的博主及其買家,還有「代理」,後者負責在網絡上宣傳、尋找買家。而舉牌博主大多遭遇過網絡騷擾,許多博主因長期遭遇騷擾而出現抑鬱傾向。此外,對於舉牌博主實施的金錢詐騙也頻頻發生。
隱藏在網絡深處的灰色產業鏈,令人既震驚又擔憂。通過所謂的「舉牌」進行軟色情交易,勢必會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對於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未成年既是受害者,也是參與者。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對於網絡「擦邊」等行為缺乏成熟的理解,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正在滑向軟色情的深淵,也無法預估這一行為將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在眼前利益的吸引下,他們以為找到了一條「賺錢」的捷徑,卻不知道已經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去年7月,網信部門開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就發現「一些不法分子在短影片平台借‘舉牌’拍攝、販賣淫穢色情製品」,相關部門將此作為典型處置案例進行曝光,明確傳遞了明令禁止的嚴肅監管態度。
目前,我國未成年網民已近2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當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著短影片和直播平台的興起,「角色扮演」「二次元」等亞文化也日益影響著未成年人,必須高度關注其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
一方面,未成年人對互聯網世界充滿好奇,喜愛在網絡上展示自己;另一方面,相對於過去,現在的孩子更容易接觸到色情擦邊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學校和社會尤其要細心引導孩子,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引導他們的網絡行為,要像關注現實生活一樣關注他們的數字生活。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平台應積極承擔起主體責任。《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要求,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履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義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於舉牌等擦邊行為,平台要加強識別能力,及早發現,及早治理,為未成年人打造風清氣正、積極健康的網絡空間。
青少年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決定著人生未來走向的關鍵時期。社會各方必須攜手合作,幫助他們把正方向,絕不能讓網絡軟色情侵蝕未成年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