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動畫人專業、真誠、擁抱變革丨國漫尋新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李俊儒

在動畫創作里,傳統文化元素不是刻意強調的標籤,而是可選用的豐富創作素材。中國動畫自誕生以來就紮根於中國傳統美學的土壤之中,時刻受其影響。《中國奇譚》系列巧妙地涵蓋了古今故事,如《鵝鵝鵝》《耳中人》《刑天》源於《鵝籠書生》《聊齋誌異》《山海經》等中國誌怪、神話故事,《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兒和神仙》則聚焦現代生活,展現了現代文明對鄉村的衝擊。

《中國奇譚》之《鵝鵝鵝》《中國奇譚》之《鵝鵝鵝》

從賽博玉兔、鵝籠書生,到中國鄉村、北京小巷,《中國奇譚》系列的各個故事在起承與轉合之間,敘述與留白之中,塑造了一個充滿中式浪漫色彩的奇幻世界,也引發了觀眾對於命運與生活的思考與探索。有網民評價:「一部 20分鐘長短的動畫,居然演繹出了《少年派奇幻漂流》一般的 ‘測不準效應’!」「有寓意有審美,曾經的國漫味道來了。」

精美的畫風、有趣的故事情節和其中的中式審美,引發廣泛關注。但陳廖宇直言,自己並非專門強調做中式審美的動畫人,而是作為創作者,要找到自己的語言。中國人自然對本民族文化有近水樓台的優勢,傳統文化元素是創作的選擇項之一,但並非唯一。他以馬面裙為例:「人們選擇穿著它是因為它漂亮,是眾多漂亮裙子的一種選擇,而不是為了刻意表明身份。」

《中國奇譚》之《飛鳥與魚》《中國奇譚》之《飛鳥與魚》

文化是多元的,中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也融合了諸多外來元素,如敦煌壁畫的藝術風格就融合了中原漢族、西域少數民族以及印度、波斯等外來文化的元素。「我覺得中式也好,什麼式也好,我們要追根究底,今天看到的中式元素是從哪兒來的?」陳廖宇認為,「文化本身就像一個縱橫坐標,縱軸就是時間軸,從古到今;每個時間點上還有一個橫軸,無論在今天還是古代,文化都有橫向的空間上的交流。只不過今天的交通、技術、讓交流變得更方便了,今天的橫軸更發達了。」

創作者要善於將不同文化融入創作,「為我所用」。「不管這個東西來自哪兒,它能為你所用,融為了你的語言和工具或者表達方式。而且當它被你所用之後,對未來的人來說,你的手法也會變成傳統。你不能光使用不創造,千百年來的東西都不變化了,那這個傳統還有意義嗎?」陳廖宇的目光很遠,在他看來,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語境相結合,在接納外來文化中不斷推動傳統元素創新發展,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千萬不能畫一個框把自己困住了,讓我們接受更豐富的東西。」

憑藉獨樹一幟的國風美學和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演繹,《中國奇譚》甫一上線,就收穫了如潮好評。豆瓣評分最高9.4分,即使已經播出兩年,其口碑仍高達8.7分。「如果是給小朋友做動畫,就要把自己想像成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做動畫,如果你是家長,你從心裡來說,願不願意把這部動畫片給自己的孩子看?」陳廖宇認為,優秀的國產動畫作品能讓孩子接觸到高審美的內容,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好的動畫作品,既要確保作品有深度,也要便於觀眾理解。

《中國奇譚》之《小妖怪的夏天》《中國奇譚》之《小妖怪的夏天》

如《中國奇譚》開篇《小妖怪的夏天》,以小豬妖的視角影射現代社會職場,被眾多觀眾真情實感地代入了身為「打工人」的自己。《鵝鵝鵝》則「採用有別於傳統水墨動畫的詩性敘事手法,著力把握六朝誌怪小說‘離奇怪誕’風格特點,揭示現代人情感交流中的‘囚徒’處境,以及慾望支配下人心的‘隔閡’,展現現代人善變、多疑、孤獨的精神世界。」借傳統故事之殼,融入當代思考和情感,需要創作團隊的專業與真誠。

在陳廖宇看來,專業素養是動畫創作的基石。「你是做這個專業的,學了這麼多年,積累了這麼多經驗,就要讓自己的表達成立,讓觀眾能看得懂,不然就不叫專業了。」 動畫創作者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與實踐,熟練掌握動畫製作的各項技能,從故事腳本的編寫、角色形象的設計,到畫面的繪製、特效的運用等,每一個環節都考驗著創作者的專業能力。只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才能將腦海中的創意轉化為生動的動畫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中國奇譚》之《小滿》《中國奇譚》之《小滿》

然而,僅有專業還不夠,真誠在創作中同樣至關重要。「我們要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把最真誠的一面表達給觀眾看。」陳廖宇要求自己和團隊時刻審視內心,無論是畫面製作,還是情感表達,都要做到足夠真誠。這種真誠體現在對故事的用心打磨上,不刻意追求完美,卻能讓觀眾感受到創作者的真心實意。

「觀眾真的比你想像的聰明得多,以前我們學藝術的人為了表達自己的姿態特別愛說一句話,說要‘放下身段去接近觀眾,要接地氣’。後來我發現這句話是錯誤的,當你說要放下身段的時候,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我比觀眾高’嘛。當你真正瞭解觀眾之後,用你的作品和觀眾交流過後,你才發現你根本沒有資格說放下身段。那麼多觀眾裡頭,什麼人沒有啊!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你的小心機。不要老覺得你要放下身段,老怕觀眾看不懂,恰恰相反,觀眾的智慧加一起比你高多了,你要去使勁地去夠,要儘量地接近觀眾的高度。要敬畏觀眾,不要耍聰明耍小心眼,會被人一眼看穿的。就跟我們聊天一樣,在一個平等的狀態下聊天,才會感受到朋友的真誠。」 陳廖宇說。

從傳統的手工繪製,到計算機生成圖像(CGI),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AI)輔助製作,動畫的生產流程、創作方式和呈現效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在這股變革的洪流中把握方向,成為創作者們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陳廖宇坦言:「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技術的變革。比如拍電影的方式已經變了很多種,影片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動畫也是如此,它本身就有基於各種技術建立和誕生的,我們很容易掌握、適應這種變化。」

《中國奇譚》海報《中國奇譚》海報

對於,陳廖宇將AI這一新興工具歸為創作的「夥伴」,而非單純被掌控的「工具」。當創作者試圖讓AI生成圖形時,它部分符合要求的同時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這很像你的一個朋友,一個夥伴。使用AI關鍵在於如何與之合作,用好了它能助力創作,反之則可能帶來麻煩。」他指出,動畫行業在技術變革面前,需要以開放且審慎的態度接納新事物,探索其與傳統創作方式的融合之道。

《中國奇譚》的八部短片就涵蓋了多種美術風格以及製作手法:既有傳統的二維、剪紙、定格動畫,也有CG、「三渲二」(用3D製作方式把人、動物模型、場景渲染成2D效果)等現代技術,還有將素描與中國水墨韻味相結合的創新嘗試。如《林林》就使用CG 技術製作唯美的場景以及角色的外貌細節,再借助「三渲二」技術呈現出生動的手繪肌理感,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

在陳廖宇眼中,技術與藝術的緊密結合是一把雙刃劍,看似不斷帶來挑戰,實則是動畫藝術蓬勃生命力的體現。「任何一個事物和其他事物關係越密切,說明它的生存和生命力越強。」動畫與時代變化、技術發展以及其他產業緊密相連,這促使動畫不斷進化。「有生命力的東西本來就應該迎接變化,就像動物、植物從小長大的過程中,都會有開花結果的各種蛻變,否則離消亡可能就不遠了。」

2025年,國漫愛好者翹首以盼的《中國奇譚2》即將震撼回歸。此次,陳廖宇將攜12位年輕導演帶著9部風格獨特的短片,融入人間煙火,延續「用中國方式講中國故事」的內核,深入探討人的自我身份、家庭關係以及社會關係,以本土語境下的奇幻想像力,為觀眾打造一場腦洞大開的視覺盛宴。

《中國奇譚2》回歸《中國奇譚2》回歸

在創作陣容上,不僅有第一部的部分原班導演回歸,為作品注入熟悉的靈魂,還迎來了一批新鮮血液。談及選導演的標準,陳廖宇表示:「導演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對世界的敏銳感知,擁有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審美,而且不是零散的。同時,還應構建起自己的認知系統與表達系統,是個‘有故事的人’。這裏的‘故事’涵蓋廣泛,意味著知識結構豐富多元,認知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又不失獨特觀點與表達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暑期,《中國奇譚》系列首部動畫電影《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也將與觀眾見面。從短片邁向大電影,陳廖宇始終堅守「創作者有責任提高觀眾審美門檻」的理念:「我們最執著的追求,也是最高的要求,不僅是劇情、製作規模和複雜程度的全面升級,更在於審美層面的顯著提升。」

大電影將跟觀眾見面大電影將跟觀眾見面

2025年,《中國奇譚》系列如何突破自我,以更高的審美標準,為中國動畫書寫新的篇章?敬請期待。

圖據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