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桑治燕:推動高校博物館「破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通訊員 賈世淼
一塊僅有指甲蓋大小、十幾克重、表面印有較為完整的「郢爯」印文的文物,被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桑治燕講出了新花樣。
郢爯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金幣,在面向青少年講解時,桑治燕把它比作楚國的「支付寶」,是古人解決跨區域大額支付難題的智慧……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她妙趣橫生的講解吸引了大量參觀者。春節假期,包括六朝博物館在內的南京市博物總館旗下的7家博物館、紀念館,成為遊客打卡必選項。
透過博物館熱,桑治燕感受到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炙熱的渴望。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桑治燕一直關注如何讓博物館吸引、惠及更多青少年。2024年的全國兩會上,桑治燕提出將「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列入「兒童友好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建議很快得到反饋,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支持指導兒童友好型博物館的標準製定。南京市的一些博物館也逐步關注到兒童視角的「一米高度」,從調整展櫃高度到增加展廳亮度、修改講解內容等,都是為了讓青少年能更充分地走進歷史、瞭解文化。
桑治燕說,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是文博人前行的重要動力。2024年,桑治燕為青少年獻上「知來處 明去處——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到博物館去」「博物館——行走的課堂」等多場文化講座,她講述歷史故事,傳遞文化價值。
已在博物館工作了30多年的桑治燕格外看重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除公共博物館外,她還看好高校博物館在教書育人和文化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從2024年6月開始,她和南京市文聯的工作人員花了3個月的時間,對南京的高校博物館進行整體調研,走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眾多高校,每一所高校的博物館都獨具特色,承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承載著學術記憶的展品,讓桑治燕感受到這所百年名校的厚重與輝煌;東南大學的土木工程博物館里,各種創新模型和科技成果展示,彰顯現代工程技術的魅力;南師大的博物館中,教育史的傳承與豐富的藏品,見證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
調研中,桑治燕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深入交流,瞭解他們的運營現狀、面臨的困難和對未來的思考。「這些高校博物館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未來,我希望這些博物館能夠定期面向中小學生等青少年開放,讓孩子們提前感受百年高校的魅力。」桑治燕說。
此外,她還走進校園,與師生交流,瞭解大家對高校博物館的需求和建議。
2024年9月1日,「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成立。同時,首屆「南京高校‘博物館’聯展」暨大學新生「第一課」活動啟動。「我參加該項活動後發現,青年與博物館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桑治燕說。
一年來,桑治燕更加努力地發掘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桑治燕和同事策劃組織了「2024年度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博物南京’講解員職業技能競賽」,不僅提升了全市講解員的業務水平,也為觀眾帶來更高質量的參觀體驗。
2024年,南京的各家博物館接待客流量超4800萬人次,總館直屬場館客流量超430萬人次。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桑治燕主動與20多家中小學結對開展活動,送流動展覽進校園,讓更多孩子能夠走進博物館,瞭解歷史文化。同時,他們還運用教育系統線上平台,擴大傳播範圍,讓更多人能夠領略博物館的魅力。
南京市博物總館的社教項目成果斐然。六朝博物館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課本;「非遺周周學」「六朝青」博物館課堂進社區(校園)誌願服務等1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優秀案例;「梅園風範萬古青 致敬楷模勇作為」主題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等入選全國「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精品項目……
結合一年來的調研,桑治燕將把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等建議帶到今年的全國兩會。她提出相關建議,力求同有關部門一道將博物館建設得更完善、更成體系,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積極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李立紅,惠瀅,陳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