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前部長:西方抹黑「一帶一路」也難掩其互利共贏本質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導讀

面對大國競爭愈演愈烈的態勢,東盟堅持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拒絕選邊站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儘管遭到了美西方不遺餘力的抹黑,但依然贏得了多數國家的廣泛歡迎。尤其是對小國而言,它們可以搭上中國的「便車」,實現共同發展。東盟國家深化對華經貿合作,推動自貿區建設,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共促區域繁榮與穩定,有力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東南亞國家從未倖免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和大國競爭所帶來的挑戰。儘管如此,作為一個地區集團,東盟從未支持其某些成員國對南海部分地區的領土主張,從而避免了破壞其與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貿易關係。

中國是東盟的全面戰略夥伴,自2009年起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而東盟自2020年起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2010年1月1日啟動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雙方經濟往來的基石之一。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談判已取得實質性成果,包括貨物貿易、早期收穫計劃、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經濟合作等內容,新增消費者保護和競爭條款,並且在電子商務、清潔能源等可持續發展新動能領域有所側重。

2024年前8個月,中國-東盟貿易額達6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0%,佔中國同期對外貿易總額的15.7%。在此之前,隨著東盟繼續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價值鏈,2022年的雙邊貿易額達9753億美元,接近1萬億美元大關,佔東盟全球貿易總額的近四分之一。儘管如此,東盟在擁抱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在安全關切和發展優先事項問題上堅持自身的核心地位,在中美之間微妙的地緣政治競爭中求平衡。這提醒世界,正如1971年在吉隆坡簽署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所強調的那樣,東盟始終如一地努力使東南亞成為一個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東盟將區域經濟合作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東盟印太展望」的兩大核心支柱,這是十分慎重而明智的選擇。美國發起的「印太」戰略旨在圍堵中國,阻礙中國崛起,而「東盟印太展望」代表了東盟對這一戰略的初步回應。簡而言之,東盟正在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戰略夥伴關係,而不是在大國對峙中選邊站隊,這符合6.7億東南亞人民的最大利益。

有人因為內陸國家遠離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供應和製成品市場而大傷腦筋,而中老鐵路也許正是打破這一迷思的案例。這條鐵路使老撾從一個最不發達經濟體轉變為一個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的陸聯國。

這條長達1035公里的鐵路線連接了中國昆明和老撾首都萬象,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之一。作為醞釀已久的泛亞鐵路系統的一部分,它是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有望重塑整個中南半島的物流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格局,助推區域經濟增長,促進相關國家的民間交流。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世界範圍內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無一例外地遭到了別有用心者的造謠、詆毀和中傷,印尼雅萬高鐵、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東盟國家的項目也未能倖免。從散佈「債務陷阱」的危言聳聽,到聲稱陷入債務困境的東道國「主權受損」,再到質疑究竟誰從這些項目中受益最大,這些惡意抹黑構成了西方針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戰的主體框架。

西方非常執迷於抹黑「一帶一路」,以至於每當項目遇到哪怕一點小挫折,都會立即被他們拿來當成東道國「抵製‘一帶一路’倡議」的例子而大肆炒作一番——比如曾經因建設成本問題而一度停工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同樣,「一帶一路」項目所在國的任何國內政治分歧,都毫無例外地為西方挑撥離間,反對這一倡議提供了理想的契機。

然而,「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機構共同支持,這絕不是出於從眾心理。相反,它植根於對發展需要的共同追求,儘管各國的優先事項各不相同。

在西方不遺餘力地醜化「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也許我們需要一套全面的、易於理解的敘事框架,用正確的視角來審視「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和當年二戰結束後美國在西歐實施的馬歇爾計劃不一樣,因為它從不附加任何條件。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這方面,「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和執行方式多種多樣,這有助於東道國打消不必要的顧慮。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現在都在積極進軍「一帶一路」國家,尋求海外發展。但畢竟,中國承包商在海外承擔的項目,並非都是「一帶一路」項目。

要知道,「一帶一帶」的運作方式是基於一種互利關係,也就是說東道國和中國都能從中獲利。因此,東道國應當以包容的心態看待中國可能獲得的任何地緣政治紅利。

對中國而言,這可能是一種附帶的好處,因為中國通過「一帶一帶」合作而獲得的地緣政治影響是無形的。相比之下,在其他國家提出的基礎設施合作框架,如由美國領導的七國集團提出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 (PGII) 和由歐盟提出的「全球門戶」倡議之下,投資者的利潤份額必須作為先決條件加以考慮。

從潛在的「一帶一路」夥伴國家的角度來看,時間從不站在小國一邊,因為小國可利用的工具較少。對他們來說,最佳選擇就是搭上大國的「便車」,通過經濟合作與一體化發展,走向共同繁榮。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從命運共同體意識出發,使最不發達經濟體也能與其他國家一樣享有平等的地位。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Way forward”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桑治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生萬焯燃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