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倒掉也不願摻假」,一個小鎮油坊的誠信賬本

「油香不怕巷子深」,藏在陸埠老街的勝利油坊。

在餘姚陸埠鎮的老街上,一縷濃鬱的菜籽油香穿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依然縈繞在街坊四鄰的屋簷下。

「勝利油坊」的木質招牌下,39歲的管雷明正彎腰查看土灶火候,鐵鍋裡翻滾的油菜籽發出「劈啪」的爆裂聲,升騰的熱氣中氤氳著兩代人堅守的誠信密碼。

管雷明查看土灶火候。管雷明查看土灶火候。

「賠賬」承諾:從村辦油坊到金字招牌

20世紀60年代建成的勝利油坊,最初屬於村集體。管雷明的三個舅舅從十七八歲進入油坊工作到白髮蒼蒼,將大半生都奉獻給了這裏。

「那時候停電是常事,但鄉親們送來的菜籽就是託付。」老會計顫巍巍翻開泛黃的賬本,發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特殊的「賠賬」:每損失3斤菜籽,油坊就賠付1斤油。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樣的承諾擔當,讓勝利油坊在四里八鄉樹起了金字招牌。

時間來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市場經濟紅火起來,傳統油坊日漸式微。管雷明記得最後一次聽到榨油機轟鳴是在初中暑假,「舅舅們摸著榨油機歎氣,就像告別老夥計」。

讓人想不到的是,命運的齒輪在2020年重新轉動。那一年,正在做消防器材生意的管雷明,在父母和舅舅們期盼的目光中,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重建老油坊。

「小時候跟著大人撿菜籽餅喂豬,那種香氣是刻在基因里的。」他撫摸著複原的木質榨油機說道,「老油坊里有父輩和我們這一代的時代記憶和鄉土文化,如果不傳承下來,就會斷掉。」

良心賬本:寧可虧本不虧心

因為菜籽油是食用油,所以管雷明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高標準、嚴要求,選用當地品質優良、無農藥殘留、無變質的油菜籽為原料。

然而,剛接手油坊時,也經歷過波折。

最初聯繫的原料供應商是多年老客戶,管雷明出於信任,檢查樣品沒有問題後,就進行大批量採購。在壓榨了1000公斤油時,才發現部分菜籽有嚴重發黴的情況。

當時,這批原料壓制的油已經銷售了200多公斤,管雷明立刻主動聯繫能夠回憶起來的買油顧客,用高品質的油換下這批菜籽油。對一時聯繫不上或不能確定的消費者,他在門口貼出告示,可隨時到店更換。

勝利油坊的古法榨油流程。勝利油坊的古法榨油流程。

良心上過不去。我寧可倒掉,也不願摻假。」這次教訓給管雷明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此後,他嚴格篩選供應商,要求供應商必須提供相關證書,保證供應鏈全線透明,確保每一批油菜籽都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從源頭上保證菜籽油的品質。

同時,他主動將產品送往相關部門進行檢測,確保菜籽油的酸價、過氧化值、黃曲黴毒素等指標符合國家標準。

油坊還定期對生產設備進行維護和清潔,防止設備老化或汙染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不僅如此,管雷明還請回勝利油坊退休老師傅組建「古法智囊團」,將篩籽、炒籽等傳統工序標準化,讓他們把關,成為每道工序的「質量哨兵」。

勝利油坊的過濾車間。勝利油坊的過濾車間。

淩晨4點的油坊里,72歲的老王師傅正在調試炒籽火候。「溫度差半度,出油率差兩成。」老人佈滿老繭的手感知著鐵鍋溫度,這是他的拿手絕活。

在保持古法精髓的同時,油坊引入了精密過濾設備,以去除雜質和有害物質,確保每一滴油都清澈透亮、香味濃鬱……

管雷明的所作所為,顧客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油品退換事件後,顧客不降反增,今年春節前夕,他們生產的菜籽油供不應求便是最好的證明。

誠信經濟學:小油坊的大智慧

「100斤菜籽出30多斤油,光賣油早倒閉了。」管雷明笑著揭開經營奧秘:油坊真正的利潤點在菜籽餅,這種富含蛋白質的副產品被農場和楊梅種植大戶們瘋搶,「但若是油品不好,餅再好也沒人要。」

這種「以副養主」的模式,構成了獨特的誠信經濟鏈。

面對網絡平台「10斤油39.9元」的衝擊,管雷明在抖音開起了「透明直播間」。「真的菜籽油掛壁成線,摻假的就像水簾洞。」他邊演示邊講解。這種笨拙的真誠贏得粉絲追捧,現在勝利油坊年產量突破100噸,老客戶複購率高達85%。

管雷明查看製作流程。管雷明查看製作流程。

夕陽西下,油坊的燈火又亮了起來。管雷明蹲在土灶前添柴,跳動的火苗映照著手機上的賬本——那裡記著今天發出的27桶油、換回的3張笑臉、新增的5個訂單。

這個用誠信寫就的賬本,正在續寫新的篇章:2024年油坊年產量達到160噸,未來計劃擴建花生、芝麻、油茶樹、核桃等生態種植基地,保證原材料的質量與安全,同時擴大與油坊相關的產業……

陸埠鎮的老人們說,勝利油坊的香氣里藏著時光的味道。而對管雷明來說,這香氣更是誠信的滋味——它需要文火慢熬的耐性,經得起烈火考驗的純粹,以及代代相傳的堅守。

編輯:王悅寧 李秀芹 一審:薛曹盛 龔一鳴 二審:梅子滿 三審:張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