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北京迎來三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其中一人已獻血37次
2月17日早上8點,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南院區),三位20來歲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躺在採集床上,血液自手臂靜脈處輸入血細胞分離機後回流,分離出的造血幹細胞將注入三名血液病患者體內,幫助他們重建造血與免疫系統、回歸正常生活。
這三位捐獻者分別是北京市第727、728、729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春節後北京市首次迎來的捐獻者。

「代碼青年」已累計獻血37次
北京市第727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王茀豪是一名大四學生,專業是軟件工程,正在北京實習。
2022年1月,王茀豪在完成第四次獻血後決定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高中時刷到獻血的科普影片,就像找到了人生新的‘接口’,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學四年里,他一邊學習,一邊將獻血發展成了自己的「固定日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更系統地學習了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知識,在這位即將申報全國無償獻血金獎的「00後」看來,獻血和捐髓就像兩種編程語言,雖然語法不同,但核心代碼都是「利他」——能用自己的細胞‘修復’另一個生命,比寫出完美算法更酷。
今年年初,當初配型成功的電話打來時,王茀豪正在調試程序,他愣了幾秒,心想:「十萬分之一的概率,入庫兩年就匹配成功,簡直像中彩一樣。」
在今天的採集過程中,王茀豪發現自己比預想的更平靜。「可能是獻血次數比較多,我也獻過成分血,所以沒有什麼太大感覺。」他笑著說。截至目前,只有23歲的他已累計獻血37次,總量達14000毫升,相當於3個成年人全身血量。
加入骨髓庫初衷是為紀唸成年
北京市第729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周思呈正在中央民族大學讀研究生。她在大一上學期就加入了中華骨髓庫,初衷是為了紀念自己成年。
接到初配型成功電話時,周思呈正在圖書館學習。「當時非常激動,但也擔心可能是詐騙電話。」經過工作人員的詳細講解,她逐漸放下了顧慮。
採集現場,周思呈表現得非常從容。「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因為有過心理準備,所以也不覺得緊張。想到自己的造血幹細胞能夠拯救一個人的生命,就覺得很開心。」她笑著說。
周思呈告訴記者,她平時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如為山區孩子募集資金、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等。她說,她是一名中共黨員,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
除了王茀豪和周思呈,當天還有一位29歲的誌願者選擇以匿名方式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位捐獻者在得知配型成功後毫不猶豫地同意捐贈,並表示「能救人一命就是最大的回報,不需要其他形式的光環」。
■釋疑:如何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
據瞭解,截至今年1月27日,中華骨髓庫誌願入庫人數為3606425,19375例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今年1月有179例實現捐獻。截至今年1月31日,中華骨髓庫北京分庫入庫人數達到166717人,726例已實現捐獻。
造血幹細胞捐獻如何進行?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中心主任孫曄介紹,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一般包括報名、初篩、高分辨檢測、體檢評估、注射動員劑、外周血採集等步驟。
具體而言,誌願者可在街頭的紅十字血液中心無償獻血車或紅十字會組織的相關活動中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工作人員會留存8-10ml血樣,血樣經過實驗室HLA分型檢測後進入中華骨髓庫數據庫。如有血液病患者與誌願者血樣初步配型成功,會有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與誌願者聯繫,進入高分辨檢測階段,再次採集約10毫升血樣做更精確的檢測。
若高分辨檢測相合度高且患者病情需要,捐獻者會接受包括血常規、生化指標、傳染病篩查、心電圖、胸片等項目的全面體檢,由專業醫生評估其身體狀況。若身體無禁忌證,捐獻者簽署同意書並調整身體狀態,在捐獻前4-5天每天到指定醫院或採集機構注射造血幹細胞動員劑,使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外周血中,以便於採集。
目前,所有的非親緣造血幹細胞移植都是通過外周血採集的。採集當天,捐獻者躺在採集床上,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從手臂靜脈採集血液,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其餘血液回輸,整個採集過程一般持續3-5小時。捐獻完成後,捐獻者在採集現場觀察,確認身體無異常便可回家,1至2周內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之後工作人員還會進行健康隨訪。
「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概率特別低,所以擴大骨髓庫庫容很重要,18-45歲、身體健康、符合無償獻血要求的公民可以入庫。我們號召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骨髓庫,參與捐獻。」孫曄說。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