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平原新城,昌平打造未來產業集群

電腦屏幕前,數據不斷刷新,一個3D打印的蛋白質模型擺在辦公桌上。

在昌平生活了20年,高強從事著一份普通人很難真正瞭解的工作——合成生物製造,從摸索到成為引領未來的產業,高強見證了行業變遷,也見證了城市的變化。

2025年初,北京市昌平區發佈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年-2030年),合成生物製造作為昌平區主要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正在加速變遷,處在其中的高強也開啟了全新的事業和生活。

2月17日,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創新示範基地。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2月17日,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創新示範基地。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打造合成生物製造產業,已聚集相關製造企業86家

2022年,高強辭去原來的工作,加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合成生物製造公司。多年以來,高強一直在北京從事生物信息相關的工作,這是一個橫跨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交叉學科。

成為這家新公司的第一個員工之後,高強進入了公司所在的昌平生命科學園,這是一個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主的高科技園區,彙集了大量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業企業,幾乎涵蓋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更方便尋找合作的企業。

事實上,得益於未來產業的吸引力以及產業集群效應,高強所在的公司在2022年3月就完成了首輪融資,並在2024年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公司獲得了多個基因編輯安全證書,「這很難,對於一個初創的公司更是如此。」他說。

在昌平,像這樣的合成生物製造企業還有許多,合成生物製造是昌平打造未來產業的三大方向之一。

昌平未來科學城管委會醫藥健康產業處副處長郭玉東介紹,昌平區合成生物製造產業重點佈局生物醫藥及美麗經濟、農業及食品、環保、能源、新材料「五大領域」,先後發佈《昌平生物製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昌平支持合成生物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等多項支持政策,不斷加強產業集聚,目前已聚集86家合成生物製造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9個,總投資金額超過35億元,已初步形成集群。

2024年10月,北京市未來產業育新基地獲批,對高強這樣的產業從業者來說,一個新的未來正在漸漸展開。

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創新示範基地,合成生物展廳。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創新示範基地,合成生物展廳。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將未來科學城打造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昌平位於北京市中心城區北部,緊靠中心城區,又擁有廣闊空間。昌平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曉東介紹,昌平區近三年年均產業用地供應超過千畝,可用產業空間達288萬平方米。這裏擁有發達的軌道交通,軌道里程超過130公里,居平原新城首位。此外,昌平區入駐了41所高校,聚集4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10個工程技術中心,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和科技創新的基礎。

記者瞭解到,科技創新也是昌平區建設平原新城的主題,依託豐富的科研和教育資源。劉曉東表示,昌平區將深化校城、央城、研城、產城融合,將未來科學城打造成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位於昌平區南口鎮的清華大學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是新城建設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2023年開始,昌平區以城市更新的方式,利用北京保溫瓶工業公司、北京平板玻璃集團公司、 北京市汽車鋼圈總廠 3 個老舊廠區的存量空間,建設清華大學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項目規劃總建築規模約 47.3萬平方米,將建成14 個以上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及配套用房。2024 年底,基地一期已正式交付使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全國重點實驗室無疑是科技創新的重器。如今,昌平區正在推動周邊公共服務配套、 產業轉化空間、 城市道路交通的規劃建設。該區域已成功獲評北京首批「兩業融合」示範園區。未來,更多的科研人才將在這裏工作、生活。

清華大學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區位示意圖。北京市發改委供圖清華大學南口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地區位示意圖。北京市發改委供圖

培育先進能源產業,支撐未來科學城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生態脆弱區煤炭開採水資源保護利用和生態修復」……位於昌平未來科學城的一棟四層建築中,一面充滿科技感的展示牆上展示著一座全國重點實驗室攻關的方向。

這裏有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還有我國唯一專門從事煤炭綠色開發理論和技術研究的全國重點實驗室。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助理、成果轉化公司總經理王宏飛介紹,低碳院成立於2009年,聚焦低碳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已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如自主開發的新型高性能鐵基費托合成催化劑,應用在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和山西潞安化工集團,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50億元。

在昌平平原新城的建設中,能源同樣是重點產業之一,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是未來科學城能源穀第一家開工建設和入駐辦公的科研機構。同時,依託該院的科技成果,更多的創新企業不斷誕生。

王宏飛介紹,近年來,通過專利作價入股等方式,該院已孵化科技企業5家,設立孵化器公司,引入種子基金,加速氫能、新型儲能、先進環保材料等技術孵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幾年,我們希望能加速孵化出一批‘專精特新’科技企業,在能源穀培育更多先進能源產業,支撐未來科學城高質量發展。」他說。

發揮不同優勢,產業佈局京津冀

多年前,高強將家安到了北京南五環外的大興,每天早晨,高強都要穿過整座城市,從大興到位於北五環外的昌平區上班。「每天穿越‘10環’,但時間並不漫長,現在地鐵越來越方便,上下班單程坐地鐵大約1個半小時。」高強說。

這些年,高強見證了昌平交通的變化,他工作的未來科學城就有一座地鐵站,而過去擁擠的路段和站點也已經變了很多。

不過,更多年青人還是喜歡在公司附近生活,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周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實施,高強的許多同事都把家安在了公司周邊,這裏空間廣闊、生態優美,公共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

對高強來說,穿越的不僅是北京一座城市,在京津冀合作中,他所在的公司還在天津建立分部,將諸多生產單位安置在天津,該分部主要擔負成果轉化、大田測試的任務,公司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廣泛,尤其在農業育種方面,需要更大的生產空間和實驗大田。高強每年都要往來天津和北京四五十次,完成兩邊的任務。

在昌平,和高強一樣的人還有許多。郭玉東介紹,昌平區打造合成生物產業,一開始就佈局京津冀協作,「研發、銷售和總部等產業的兩端放在北京,更好發揮北京的科技優勢、首都優勢,大宗產品的生產環節放在天津、河北,更好發揮當地的空間、能源、成本等優勢。」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白爽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