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朱德庸:情緒價值「要多往精神世界的內太空去找」丨大道⑭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吳德玉 海報製作 姚海濤

很多有名氣的漫畫家,會組建一個創作團隊,至少有一個助手。但朱德庸都沒有。他不趕進度,而且充分享受創作的過程。「畫畫每一個環節帶來的快樂,我都不願意讓渡於別人。」

朱德庸朱德庸

在畫《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時,朱德庸說自己壓根沒有打算要將之出版。當時是2021年左右,「我的生活本來就靜止封閉,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一直都是:我像一個每天坐在大玻璃球里往外隔絕觀察、偶爾出來散個步的人。但當整個世界都跟著我一塊閉鎖,我反而關心起來: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人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系列的觀察、體驗和反思,都變成朱德庸筆下的線條、人物……於是他完成了一本自我對話的圖畫日記。畫完就往抽屜一扔,沒再管它了。2023年,有出版社的朋友看到了這本圖畫日記,覺得有情緒安撫、療愈效果,應該要拿出去跟大家分享,於是就有了《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這本書。

《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

除了出書需要露面配合做宣傳之外,如今64歲的朱德庸生活固定、簡單:每天早上起來做早餐,吃完早餐,喂貓,然後坐在書房畫畫。畫到接近中午,開始做簡單的中飯,跟太太一起吃飯。下午一般會出去附近散散步。偶爾在外面吃晚飯,但是次數不多。晚上回到家,「太太看看書,我聽聽音樂,每天差不多就過去了,周而複始。」

朱德庸坦言,推廣新書經常會被要求出鏡拍短影片,但其實心裡最喜歡的還是跟記者面對面聊天,「慢慢細聊,其實可以聊出非常多的好東西。很多靈光一現,都是雙方沒有預設的。但是拍短影片,就需要按腳本走,採訪完後還要去剪接。這樣一來,大家聊的很多話,其實都沒有辦法完整呈現出來。大部分信息都是碎片,好像每一個人只能夠講一句金句,或者講一個概念、一個梗,留不下什麼深刻有意義的東西。」

朱德庸喜歡去菜市場買菜。「我跟人交談、說話最多的場合,就是菜市場。跟那些攤販相處,真的非常愉快。有時候我去一個買了幾十年的攤子上,攤主看到我都會說‘你好久沒來了’。我覺得他們過的是非常真實、踏實的生活。術業有專攻。賣魚的人對如何判斷魚是否新鮮,這個魚是養殖的還是野生的,甚至這個魚最適合怎麼烹飪,清蒸還是紅燒,都非常在行。」

2009年,帶著當時新出版的《絕對小孩》,朱德庸來成都做一些新書宣傳活動。工作之餘抽空去了寬窄巷子、爬了青城山,跑到公園里,站在那看人家打麻將。走幾步就有人走過來問:要不要掏耳朵?「成都雖然我只去了一次,但真的很喜歡。感覺大家在過著很舒服的日子。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去。」

封面新聞記者影片連線採訪朱德庸封面新聞記者影片連線採訪朱德庸

封面新聞:這兩年「情緒價值」這個詞很流行。《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中對「情緒」進入深入的剖析,很呼應時代。為什麼會特別關注到「情緒」?

朱德庸:我發現很多人最不擅長的就是處理情緒。因為一般都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應該把情緒掩蓋住,不願意直面。這種觀念應該改變一下。一個人產生情緒,其實就是靈魂對你人生提出一些問題,而你答不出來。人畢竟不是動物,不是機器,一生都跟情緒在一起。如果情緒對你影響夠深,它就會存在你的心裡面,形成一個「人生未爆彈」。我覺得拆解「未爆彈」最重要的是你先瞭解、正視自己的情緒。

封面新聞:《澀女郎》不管是漫畫還是改編成劇集,都給很多人帶來了歡樂。現在物質富裕了,技術提升了,但大家好像變得不容易開心了。作為藝術創作者,你有怎樣的體會?

朱德庸:我感覺現在時間是真的很快,什麼都在高速運轉。其實當一個時代運轉的速度過快,其實未必是人類能夠承受得起的。一個人能夠承受的壓力閥域往往是有限的。進入21世紀以後,整體上來說經濟有很大提升。但一開始大家都只看到物質富裕帶來的好處,並沒有意識到它也會給人帶來很多的生命耗損。而且一旦賺錢變得沒那麼容易,心理也會產生落差,難以適應。此外,人活這一生,就是會遇到生存的各種課題。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容易深受情緒困擾。求學、談戀愛、婚姻、求職……任何一個都不容易。處理情緒問題恐怕是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遇到的課題。 早在2011年,我推出《大家都有病》時,就已經試著想表達,其實我們要小心會面臨很多的心理疾病。我們的步調或許需要稍微慢一點。寫《絕對小孩》,就是因為我發現身邊很多的大人不快樂,即使是事業很成功的人,也是一樣不快樂。那我就想,那看看要不要試著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回童年,會不會好一點?因為我覺得,童年是一個最能夠代表一個人本性。

封面新聞記者影片連線採訪朱德庸封面新聞記者影片連線採訪朱德庸

封面新聞:除了閱讀,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在幫助大家獲得情緒價值、心靈愉悅方面,你會有怎樣的建議?

朱德庸:如何破解這個困局,是一個大問題。大部分人都需要上班,確實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但下班的時候可以選擇走一小段路,為自己主動尋得一小段自由。我一直認為,最接近人心靈的交通工具是自己的兩條腿,其次是騎單車。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離你的心靈越遠。要麼你就回到家裡,自己找個角落,擺一張椅子,靜靜喝一杯咖啡或者一杯茶,聽一段喜歡的音樂,這都是一種小劑量的自由。在很小的時間單位里,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生活還是有很多自由的縫隙。你要細心去找。而且注意,要多往精神世界的內太空去找,而不是一直往外找,比如考慮車子夠不夠新,房子夠不夠大。

封面新聞記者影片連線採訪朱德庸封面新聞記者影片連線採訪朱德庸

封面新聞:藝術創作能帶來很好的情緒價值或者精神療愈價值。您作為創作者,肯定體會更深。對於不從事創作的普通人,你有怎樣的建議?

朱德庸:確實,創作是最好的心理治療。普通人通過書寫、畫畫來療愈自我,是非常好的事情。在很久之前我就說過,創作其實並沒有太了不起。所有人都有權利、有資格創作。我甚至覺得,把寫作或畫畫跟職業分開,以素人身份寫作,反而會更自由,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純粹為自己而創作,不用考慮市場、受眾接受度如何。

封面新聞:大家普遍都會認為,從事創作是有門檻的,比如需要一定的訓練。

朱德庸:我覺得這不是大問題,創作的定義非常廣闊。你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怎麼樣安排,想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希望把居住的環境打造成什麼樣,要怎麼樣穿衣服,烹飪,修飾小花園,種植花花草草,其實這些都可以成為創作。甚至我覺得畫畫都是不必專門學的。畫畫原本就是人的一個天性。我們的先民要記載一天的這個行程,或者記載一些事情,就是在洞穴里畫畫。你如果真想表達,根本不必在乎太多,不用擔心自己不專業,你就照感覺不停地畫、寫。基本上到了一定程度你會發覺,當你專注、沉浸在創作的過程里,世界就會向你走來!你跟這個世界自然就連接在一起了。所以我非常鼓勵大家,有空的時候就畫畫、寫東西。發表不了也沒關係,可以跟朋友分享。大家借由創作這個契機,把向外尋求事物轉向於安撫自己的內心。

封面新聞:你的作品有很高的風格辨識度,看起來有純熟的手繪技法。你是怎麼摸索到現在這個風格境界的?

朱德庸:坦白說,我從小到大,沒有學過畫畫,也沒有拜師求藝過。畫畫就是我的一個興趣,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感覺畫。我的體驗是,畫畫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心靈建立一個連接的方式。對我來說,任何一種形式的漫畫,不管四格、多格,或者《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這種單幅,都是一個表達自我的途徑。《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不光有圖,圖外還配有文字,這也是我手寫後印刷的。這些手寫的字體筆觸跟我平常寫字的不太一樣,因為我是把這些字當成一幅畫去「畫」的。

《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尼雲之一《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尼雲之一

封面新聞:很多漫畫作品的作者成名之後,為了提高效率,會組建一個創作團隊。但聽說你這麼多年畫畫,從來沒有請過助手,都是一個人完成。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朱德庸:出道至今幾十年了,我確實從來沒請過助手。所有作品從創意到鉛筆勾勒、墨線到上色,每一個環節都是自己完成。因為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照我的意思表達出來。另外一點非常重要,一步步來的時候,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琢磨、反思。在我整個創作的過程中,都是把時間的節奏放到最慢。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跟我反映過,說朱老師你這樣子弄實在太慢了,完全不符合市場規則。花那麼長的時間做一本書,別人都可能已經做出七八本書了。我並不以為然。那麼快速去創作,沒多大意義。量產作品其實就是想要快速換錢。坦白說,如果一個人特別想要掙錢,快速大富大貴,我建議不要首選創作。一流的創作往往都不會快速賺到錢,需要大量的耐性和熱情。我之所以不請助手,還有一個考慮是,我自己要從裡面得到快樂。如果我的鉛筆稿上墨線或者是上顏色,分給別人去做的話,那我自己就完全沒有享受到創作的過程。

朱德庸朱德庸

封面新聞:AI讓一些漫畫作者感到失業的危機。您如何看待?

朱德庸:這個衝擊不僅僅針對從事文字或者圖畫的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是否要將主體性交出來,把原本是應該由人承擔的創作全部交給AI。如果是這樣,那我覺得,基本就代表人類文明要停止了。或許我們不應過高強調 AI 的功能。至少在目前看來,AI只具備使用既有材料進行再組的能力。而人類的想像力、創作力,是天賦的存在。對於生老病死的感受力,跟你丟給它一堆資料讓它重組出來的關於生老病死的描述,有本質的區別。

封面新聞:刷短影片替代文字閱讀,成為很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雖然只是媒介的變化,但不得不說,媒介的確能帶來很多本質的不一樣。

朱德庸:這讓我非常擔憂。我學的是電影編劇、導演,跟影片的關係很密切,對此我有深刻的體會。首先,看影片與文字閱讀最大的不同在於,影片將受眾的信息主導權剝奪了。比如說,當你看一本書,可以反復返回去閱讀,可以盡情吸收、感受這句話帶給你的東西,啟發也好,意義也好,可以隨著你的節奏來掌握。這就是閱讀者的一個主導權。而影片播放時,這個畫面給你兩秒鍾,另一個畫面給你三秒鍾,這些都是影片決定的。當然,你可以操作把影片暫停,但你心靈的感受就被切斷了。此外,影片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壞處就是,它對眼睛是有傷害的。現在可能大家還不太覺得,但我預測這些傷害會在未來15年更突出。所以,全面或者過度影片化帶來的這些問題,都必須考慮。從大概十年前開始,只要我有新書出來,都會有人來跟我談出電子書。但我從來都不授權,這是我的一個堅持。我一直認為,紙質書會有存在的必要。這些可以觸摸的實體,會通過你的手,把你的大腦和靈魂、心靈連接起來。我堅信,人是萬物之靈,再強大的工具也只是工具。人是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封面新聞:《粉紅女郎》電視劇到現在都20多年了。「結婚狂」「萬人迷」……這些經典人物形象到如今還被影迷唸唸不忘。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

朱德庸:總體來說,我尊重影視是一種載體,改編者有二度創作的自由和權利。但就我的經驗來說,製作方來跟我談,說要聽我的建議,如何改編,但實際操作過程會走樣。結果拍出的片子不理想,作為原作者,也不太舒服。《粉紅女郎》應該算是我參與度最高的一個影視改編作品。從選角到劇本,劇情走向,我給製作方提出過很多建議被採納,比如,萬人迷選中陳好來演。後來我就很謹慎,不會輕易授權給人改編。不管是此前的《什麼事都在發生》《大家都有病》《絕對小孩》,還是現在這本《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都不會有影視改編。這樣少賺很多錢,但這是我的選擇。

(部分圖片由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