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避免中美踏進「修昔底德陷阱」,中方已拿出方案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張誌新
當地時間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會見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拉咸•艾利森。
艾利森以其在國際關係和政治學領域的研究而聞名,他在2017年出版的新書《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論,描述新興大國的崛起與現存大國之間產生的結構性矛盾,探討中美關係中的潛在衝突風險。在這本著作中,艾利森通過分析過去500年16個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的競爭後指出,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競爭導致戰爭,但也有少數成功的和平共處案例,因此,雖然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重大挑戰」,但兩國之間的衝突並非不可避免。
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就「修昔底德陷阱」發表過重要論述,明確提出中美應超越傳統大國對抗邏輯,避免重蹈歷史覆轍。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西雅圖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時明確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202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集體會見包括艾利森在內的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再次強調「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必然。
然而,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團隊仍不斷渲染所謂「中國威脅」「中國挑戰美國霸權」言論,讓中美「註定一戰」的輿論擔憂再起。為此,王毅在慕安會期間明確闡述中國立場,強調中國「將繼續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為根本遵循,應對中美關係的演變發展,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這其實也是中方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提出的解決之道。
其一,交往前提是相互尊重。在艾利森的《註定一戰》一書中,他建議美國領導人要明確本國的重大利益,並且理解中國正在努力做什麼。習近平主席指出,作為兩個國情不同的大國,中美之間難免會有一些分歧,關鍵是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找到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王毅在慕安會上也表示,中美社會制度不同,這是各自人民的選擇,想要改造甚至顛覆對方是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就是相互尊重,這是中美交往的前提。
其二,和平共處是唯一選擇。2024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與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的通話中,提出發展中美關係的三大原則,即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同年11月,習近平在利馬同拜登舉行會晤時指出,中美要繼續探尋兩個大國正確相處之道,實現中美兩國在這個星球上長期和平共存,多為世界注入確定性、提供正能量。習近平主席上述發言均指向一個基本的原則,即中美和平共處既是唯一選擇,也是理所當然。
其三,合作共贏既是途徑也是目標。2024年3月,在中美共同出版的《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一書中,艾利森提出,借鑒中國歷史的智慧和「陰陽調和」「競爭性夥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想,中美兩國應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去年12月17日,當選總統特朗普也表示,「如果你想一想,中國和美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這很重要」。習近平在1月17日與特朗普的通話中指出,「雙方要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加強合作,多辦一些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讓中美兩艘巨輪沿著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航線不斷前行」。這表明,兩國領導人在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上具有共識,這不僅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也有利於維持兩國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
當然,中美關係的發展並不僅僅取決於中國單方面的善意,也需要美國相向而行。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發動了對華貿易戰、科技戰,中美戰略博弈加劇。拜登政府時期,中美關係雖有轉圜,但是美國對華遏製、打壓的整體態勢並沒有根本改變。中方期待中美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但對於美方的單邊霸淩行徑也會奮起反擊。正如王毅所言,中國人從來不信邪、不怕鬼,新中國就是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中發展壯大起來的。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艱難路途中,中國不會主動求戰,但也不畏懼別人的挑釁。已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表示,大國必須學會在分歧中並存,否則將共同毀滅。相信美方也有相當的智慧處理好兩國關係,避免兩國邁向「修昔底德陷阱」。(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