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諷「只能當花瓶」激發鬥志 張淵元成短劇賽道 「古裝男神」 | 談藝錄

封面新聞記者 雷蘊含

個人簡介

張淵元,演員。代表作《朕就說了個英語你們咋就下跪了》《上陣父子兵》《密影》《被女帝倒追傲嬌公主後悔了》等。

近年來,「短劇熱」不僅掀起了娛樂新趨勢,還打破了傳統影視行業的格局,形成一股風潮。與此同時,許多短劇演員也因此被觀眾熟知,而張淵元就是其中一位。1998年出生的他,敢闖,敢拚,敢於挑戰。曾經的他,是北京現代音樂學院流行演唱系舞蹈教研室的唱跳老師;如今的他,已經是手握多部爆款短劇的熱門演員。在他看來,人生有多種可能,年輕就該去嘗試。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張淵元,聽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張淵元張淵元

張淵元坦言,轉型演員的念頭源於對藝術的熱愛與探索欲。他從小秉持著「藝術不分家」的理念,渴望體驗更多人生可能,精進自身能力。在高校任教的幾年間,他逐漸感到職業軌跡與自己內心的追求發生了偏離,而2023年短劇行業的蓬勃發展為他的轉折提供了契機。在一次陪朋友面試時,張淵元被製片人意外選中試戲,這一機遇讓他豁然開朗:「既然被認可並選擇,便不該妄自菲薄。」面對跨界抉擇,他幾乎毫無猶疑,「年輕就該去闖」的信念支撐他辭去北京工作,拎著行李箱直奔橫店,開啟了演員生涯。

張淵元張淵元

過往的舞台表演與教學經歷,成為張淵元轉型演員的獨特優勢。大學時期的唱跳訓練讓他在面對鏡頭與觀眾時從容不迫;在舞台上培養的節奏感、鏡頭感和角度感,又幫助他迅速適應影視表演的鏡頭語言。不僅如此,張淵元在任教期間培養的「拆解思維」也滲透到他的表演中。「我平時在指導學生的同時,也會習慣性地去瞭解技巧和理論。有了這個習慣,在入行當演員之後我就會下意識地去看別人是怎麼演的,並主動嚮導演和前輩們請教,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慢慢就積累了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

入行僅一年,張淵元就參演了超過30部短劇,可謂是「勞模」。對於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張淵元表示,自己是一個比較要強的人。秉承著「幹一行愛一行」的習慣,他經常拿現在的工作與以前教學時的強度相比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我自己性格比較開朗活潑,平時在工作時間也會通過與劇組人員交流等方式緩解自己的壓力,並且帶動現場的氛圍。」張淵元這樣說道。

張淵元直言,自己並非科班出身,所以入行初期也曾遭遇過質疑,有人評價他「只能當花瓶」,這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他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我覺得自己肯定還有開發的餘地,所以每次拍攝結束我都會問導演,我的問題在哪裡,我需要在哪個方面去下功夫學習。」

為了快速提高業務能力,他製定了一套「自虐式」訓練法。台詞不夠清晰,就每天固定朗誦和配音一些影視片段;眼神不夠聚焦,就盯著窗外飛鳥直到流淚,並且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反復尋找不同狀態;閱片量不夠,就在閑暇時間輪播經典影視劇,模仿前輩們的狀態、神情,並梳理心得;身段不好,就每天靠牆站立,幾乎24小時穿著背背佳。張淵元透露:「有一次飛鳥突然飛走,我差點因為太專注而摔倒在階梯上。有時我一整天都穿著背背佳,在夏天出汗濕透也沒有脫下。還有一次拍戲時背背佳的帶子斷了,我就用別針別上繼續拍攝。」

短劇表演對於演員短時間內調動情緒的要求很高,為了達到最佳表演狀態,每次拍攝前張淵元都會提前做準備。除了深入研讀劇本,瞭解角色的背景、經歷和情感變化,梳理角色與各個人物的關係,提前讓自己進入角色狀態;他還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看過的影視作品片段,將類似的情感代入到角色中,從而快速調動情緒。

由於短劇篇幅較短,所以張淵元更加註重表演上的細節。首先,他會反復閱讀劇本,挖掘細節,從劇本的字裡行間中尋找角色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並通過微表情、小動作等展現出來。其次,他會對人物關係進行梳理,在對詞和走戲時與對手演員充分溝通,在互動中展現角色之間複雜的關係,豐富角色的完整度。同時,在男頻和女頻的不同劇本中,張淵元也會做出表演上的調整。他表示,「女頻劇會更注重情感的細膩表達,與女主角的互動要展現出溫柔、體貼等情感,所以我在女頻劇的表演上會更注重眼神和表情的傳遞。而男頻劇突出角色的果敢、堅毅等特質,所以我會在肢體語言和語氣上更加強硬、果斷。」

張淵元張淵元

由於劇集的爆火出圈,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認識張淵元。對於「古裝男神」的標籤,張淵元坦言,自己在欣喜之後更多的是警惕,所以現在選劇本時更傾向於挑戰不同風格和題材,比如複雜的內心戲或年代劇角色,力求拓寬戲路,打破定型。

張淵元表示,自己很感謝短劇這個新興產業的誕生。因為剛入行時,是短劇接納了他,讓他慢慢學會了怎麼去做一個演員,並做一個好演員。「我認為短劇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市場,隨著行業發展,質量會不斷提升,短劇不會限制我的長期發展,反而能給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人提供更多機會。」他說道。

對於張淵元而言,「做不被定義的好演員」是他的目標與追求,「業務能力是我的入場券」是他的座右銘。從教師到演員的「二次追夢」,他以「青春的衝勁」直面質疑,用極致的努力回應認可。這份對錶演的敬畏與熱愛,或許正是他破繭成蝶的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