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市更新,「新」在哪?
都說,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如何理解?透過蛇年春節,這句話成為一種具象表達。
以合肥為例。
春節短短前三天,合肥合柴1972文創園迅速湧入遊客超16000人,客流量陡增八成。誰能想到,這個備受年青人追捧的網紅打卡點,昔日是合肥柴油機廠。成功保留崗樓、穹頂、車間、煙囪等工業遺蹟,再融入文旅新業態,讓老廠房「搖身一變」變身提振人氣的消費「增長極」。

目光移至幾十公裡外的合鋼文明大院。春節前,這個建設於20世紀70年代的「老破小」煥然一新,300多戶居民於萬家團圓時刻,感受到閤家歡樂之外的「幸福味道」。
2024年入選全國城市更新示範城市的合肥,用「一針一線」的城市煥新,重新織就著這座城市的品質與活力。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行動,構建特色鮮明、近悅遠來、活力迸發的安徽城市矩陣」。
「近悅遠來、活力迸發」不只取決於一座城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宏大敘事」,更在乎這裏一磚一瓦、一巷一街等細節之處見真章的「精緻筆觸」。
「精緻筆觸」當需創新落筆。
無論是全國率先實現城市體檢市縣全覆蓋,還是創新模式凝聚全社會力量參與,抑或將城市痛點轉化為幸福亮點……安徽正用一次涉及制度、模式、民生三重向新維度,著筆這一場以新煥興的城市更新實踐。
機制之新
——從「體檢診斷」到「精準療傷」
當下的城市更新,絕非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一場精密「診斷」的系統工程。
深諳此理的安徽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體檢市縣全覆蓋,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工作機制,構建具有本省特色的城市體檢指標體系,以「城市體檢」引領城市更新。
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滁州市構建「住房—小區—社區—城區」四級「1+N+X」體檢指標體系,以住建部61項城市體檢指標為基礎,整合10項省級指標及滁州特色指標,依託互聯網大數據,為城市建設發展把脈。

體檢查出「病灶」,更新精準「治病療傷」。2023年,安徽通過城市體檢發現,全省老舊小區加裝電梯1513部,其中合肥市加裝1177部,全省很不均衡。為此,安徽省住建廳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大力推進住宅老舊電梯更新及加裝。
去年,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出台《關於加強住宅電梯維修改造更新的實施意見》,計劃到2025年6月底前重點完成投入使用15年以上住宅老舊電梯的維修改造更新任務。
據瞭解,今年安徽將進一步拓展城市體檢深度,開展城市公園和城市排水防澇領域專項體檢,為後續深層次更新再作精準「把脈」。
模式之新
——從「資源撬動」到「多元共治」
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從來不是,也不應由單一力量主導。從資金渠道多元化到具體實施「共治化」,安徽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推進城市更新。
資金層面上,安徽創新實施「城品活力貸」金融工具,搭建政銀企合作平台,引導並撬動多方經營主體資金參與。
2023年,安徽省政府與國開行簽訂框架協議,國開行安徽分行提供約1000億元的信貸資金專項支持城市更新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住建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安徽省「城品活力貸」財政貼息實施方案》,對重點領域城市更新和建築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中長期貸款給予財政貼息。
作為全國首批推廣城市更新項目,合肥包河區衛崗TOD項目創新謀劃吸引社會資本的投資。
2022年,為破解王衛片區集中連片的城中村和老舊小區的城市痛點、民生堵點,合肥市以該片區為試點,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承載力與片區開發強度進行匹配,對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項目進行「肥瘦搭配」,反哺片區內安置房、學校、黨群中心等公益性項目建設。去年4月,安徽置地投資有限公司成功中標該項目建設管理。

具體實施上,安徽各地摒棄政府「替群眾做主」的「一言堂」,選擇「和群眾一起做主」。
為讓群眾的「一言一詞」化作城市更新的「一磚一瓦」,銅陵市建立「政府部門+社區+居委會+設計師」四方民主協商議事機制,打通線上線下交流、協商、決策的渠道,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成果共享。
省級層面上,去年9月,安徽省住建廳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在全國率先出台支持城市更新25條措施,重點破解規劃、審批、融資等領域難點堵點問題,紮實開展城市更新工作,積極引導群眾全過程參與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幸福共同體。
「今後,我們將結合城市更新、‘皖美紅色物業’建設等行動,搭建高效實用的居民溝通議事平台,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居住需求。」安徽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民生之新
——從「城市傷痕」到「幸福增量」
以人民為中心,是加快推動城市改造提升「煥新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安徽以「一老一小」、生態治理、公共安全為城市更新突破口,把盤活存量資源作為城市更新重要內容,將民生痛點轉化為幸福亮點。2024年更新改造燃氣等地下管網5789公里,利用城市邊角地新改建「口袋公園」353個、城市綠道419公里、公共停車泊位8萬個。

原本堆積雜物的空地經過改造,變成為居民休閑的好去處。日前,合肥市廬陽區南國城市花園小區的居民欣喜於家門口的變化。
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合肥市廬陽區積極整合轄區內資源,在部分小區增加了各類健身器材、兒童遊樂設施;在樓道內增設了樓梯扶手、摺疊坐凳及呼叫報警系統等適老化改造內容,提升「一老一小」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座因煤而生、伴煤發展的工礦城市,淮北市立足實際推進采煤沉陷區治理,探索出「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蓮藕」「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栽上樹」六種綜合治理利用模式,變「生態傷疤」為「城市名片」,擦亮「煤美與共、湖上淮北」城市品牌,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

燃氣、橋樑、供水、排水、綜合管廊……這些與民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城市安全運行的保障,被稱為「城市生命線」。
2021年,安徽16個地市全面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工作,僅用時三年就完成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一期)建設,預計到2025年將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面覆蓋,力爭16個市全部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打造城市安全發展的「樣板」。
「要加快建設城市生命線安全發展先行示範區,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向城市全域延伸,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覆蓋,構建上下貫通、運行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控體系,實現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範。」日前,安徽全省住建領域一季度經濟「開門穩、開門紅」工作動員部署會上,省住建廳相關負責同誌表示。

提升城市品質,需久久為功。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更新恰似一場馬拉松,而這場馬拉松的「起跑線」是群眾的需求,「終點線」是群眾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