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圓夢人|雙城鋼火,一名煉鋼工的京冀40萬公里

一名鋼鐵工人的「個人遷徙記」,成為丈量時代進程的標尺。2011年,首鋼完成大搬遷,涉鋼產業由北京遷至河北。隨著鋼鐵洪流的湧動,郭佳寧和其他從北京前往河北的工人成為曹妃甸這座沙島的遷徙者與拓荒者。

十餘年間,北京石景山告別百年鋼城煙塵,渤海灣畔則誕生出世界級綠色鋼都。

郭佳寧,現任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煉鋼作業部煉鋼作業區煉鋼工,轉爐煉鋼工高級技師,首鋼京唐工匠。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百年鋼城搬遷

2月15日下午,43歲的郭佳寧在北京首鋼廠東門坐上通勤班車,經過4小時、約270公里的車程,他將抵達位於河北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對他來說,這是一次稀鬆平常的跨省通勤,出發前,他隨手往包里裝了幾塊稻香村糕點。閑聊間他透露,同行的工友帶了自家的菜,等到了公司宿舍,還可以開火做一頓北京口味的飯菜。

15年前,郭佳寧第一次等候班車時,心中充斥著複雜的情緒。他是一名煉鋼工,懷著「鋼鐵強國」的抱負在老首鋼工作近10年。剛入廠時,他站在高爐旁邊,看著師傅喊「出鋼」口令後,幾百噸鋼水在幾分鐘內全部流入鋼包,這個壯觀的場景也像鋼水一樣凝固在他腦海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煉鋼工,煉出好鋼千萬噸。」

老首鋼有數以萬計的鋼鐵工人,這裏曾煉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爐焦炭和第一爐生鐵。進入21世紀,首鋼面臨國家鋼鐵工業遠景佈局調整和兌現2008年北京「綠色奧運」的承諾。2005年,國務院批複《首鋼實施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方案》,首鋼涉鋼產業開始遷出北京。2010年12月底,北京石景山老廠區鋼鐵主流程全部停產,數十米高的高爐熄滅了最後一簇火焰,首鋼在京91年的鋼鐵生產歷史由此結束。

2011年,首鋼完成大搬遷,在渤海之濱曹妃甸安家落戶。郭佳寧打聽過,曹妃甸原本是一個由古灤河入海衝積而成的4平方公里的小島,經過噴砂填海後建成了一塊承托京唐公司的陸地,當時,這裏被人稱為「荒島」。

在選擇到曹妃甸之前,郭佳寧的師傅找到他,說煉鋼工要和上千攝氏度的鋼水鐵花打交道,危險係數較高,去河北還是留京,是一個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但郭佳寧堅持選擇繼續煉鋼,作為一名「80後」,他對鋼鐵有熾熱的情懷。2011年,郭佳寧隨著搬遷大軍一起告別了繁華都市,支援首鋼京唐建設。十餘年來,他在這條京冀通勤路上往返將近40萬公里。

郭佳寧和同事們在創新工作室開展學習交流。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供圖郭佳寧和同事們在創新工作室開展學習交流。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煉鋼如煉人

首鋼京唐公司離唐山市區有80多公里,離最近的縣城40多公里。剛來時,廠前一片荒蕪,生活上並不便利。當時,郭佳寧的女兒剛滿兩歲,妻子在京需要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而郭佳寧每12天才能回趟家。由於他的缺席,北京家裡的生活也忙亂起來。

到達曹妃甸之後,郭佳寧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郭佳寧告訴記者,過去是「經驗煉鋼」,鋼鐵產量十分依賴個人經驗。在學習階段,他會通過煉鋼鏡盯著轉爐爐口火焰的變化,三個月後,他能通過火焰的亮度判斷爐內溫度,通過火焰形態判斷爐渣的熔化程度。但在京唐這座現代化的鋼鐵廠里,工人們不需要近距離接觸轉爐,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敞亮的主控室、大屏幕和電腦。

那段時間,面對建廠初期轉爐半鋼開吹混氣、電場泄爆、半鋼化渣難、鋼鐵料消耗高等各種難題,郭佳寧感到積累了十幾年的煉鋼經驗彷彿全都「失靈」了。新廠區沒有過去的高溫炙烤,但每次來到新轉爐前,郭佳寧都焦慮到彷彿心上點了一把火。盡快熟悉先進設備、掌握先進操作技術,這是第一個挑戰。

在過去,一名好的煉鋼工能決定一個班組的生產指標,但在作為現代化大型鋼鐵廠的首鋼京唐,不能僅依靠個人經驗來煉鋼,要靠技術管理才能實現產能的提升。經過不斷摸索,郭佳寧逐漸掌握煉鋼設備系統、工藝流程、操作要求,他和同事們一起探索出了「全三脫」少渣冶煉、少渣濺渣護爐、無氟化煉鋼、留渣降石灰等多項操作技巧,「全三脫」石灰消耗、報警提槍比例、泄爆比例等指標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為了打破理論知識瓶頸、全面掌握煉鋼技術,郭佳寧經常報名參加轉爐煉鋼工技能競賽,用「以考促學」的方式來提高自己。在2018年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技能競賽中,郭佳寧接連攻克了理論、實操、仿真模擬等技能競賽難關,一舉奪得冠軍。當站上領獎台的那一刻,郭佳寧更加明白了「煉鋼就是練人」的道理。

2021年,郭佳寧所在的轉爐爐座服役冶煉6571爐後,實現了全爐役複吹比100%、碳氧積0.00147的歷史重大突破,刷新了首鋼煉鋼歷史新紀錄,全年降本增效1.5億元,並在全國重點大型耗能鋼鐵生產設備節能降耗對標競賽中獲得「冠軍爐」的榮譽稱號。郭佳寧個人也先後獲得「京唐榜樣」、首鋼模範共產黨員、首鋼勞動模範、第二屆曹妃甸區優秀工匠等榮譽稱號。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優解

首鋼的搬遷,不僅讓北京石景山告別了百年鋼城煙塵,更在渤海灣畔催生出世界級綠色鋼都,這座「海上鋼城」逐漸發展成為河北省沿海經濟增長極。

2010年,首鋼京唐公司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爐在曹妃甸點燃第一把爐火,煉鐵系統全面啟動。搬遷之後,產品體系從螺紋鋼等線材升級至500餘種高精尖品類,包括汽車板、鍍錫板等「拳頭」產品。2019年,首鋼京唐公司二期一步工程投產,以2300萬噸的產能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落戶曹妃甸的第一家企業,首鋼京唐公司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成為示範和引領。原來為北京鋼鐵業服務的設備維檢、備件加工製作、自動化等一批企業到曹妃甸建立了基地。至2024年,首鋼京唐公司累計安置北京職工8000餘人,帶動上下遊相關服務業將近2萬人就業,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搬遷後,首鋼集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記者瞭解到,首鋼京唐公司投入百億元打造環保體系,實現廢水零排放、固廢循環利用。全流程實施環保技改項目,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樹立了中國鋼鐵新形象。

首鋼搬遷使北京年減排煙粉塵1.8萬噸,202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首鋼園區化身冬奧福地與工業遺址公園,成為城市更新的典範。

與此同時,郭佳寧等一批跨省通勤職工的生活也更加便利,他往返京冀的週期從12天縮減至7天。「2019年開通了北京至曹妃甸的動車組列車,只需要兩個半小時。週一我們可以坐動車到曹妃甸上班,週五返回北京。」班車的路線也更多了,住在房山、密雲、門頭溝等區的同事可在家門口坐車,不必再來石景山乘班車。

另外,首鋼京唐建起了籃場館、足球場、羽毛球乒乓場館、游泳館、健身房等場所,周邊的醫療和教育配套也在不斷提升。「有的同事在這邊買房安了家,比起北京,這裏房價更低,生活成本也更低,孩子上學也很方便。」

郭佳寧告訴記者,自己偶爾閑逛時會去首鋼園,現在園區內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遊客如織,無人駕駛汽車往來穿梭,冬奧後建起了「四塊冰」「雪飛天」,他憑藉記憶已無法找到過去的宿舍舊址,只有還留存著的五一劇場讓他找回了一些熟悉感。

當渤海灣的風掠過首鋼京唐的冷卻塔,當滑雪大跳台的曲線映照首鋼園三高爐,這場跨越近300公里的產業遷徙,已然書寫出新時代區域協同發展的最優解。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