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首破3萬億 助力M1增速回正

2月17日,央行官網披露了今年1月份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其中,1月非金融機構存款達到30909.63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比去年末大幅增長了6758億元。

這項數據,主要是支付機構交存央行的客戶備付金存款。有業內人士認為,1月份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之所以會出現大額上漲,與春節消費高峰關係較大。未來,這項數據出現會因季節性變化,特別是在購物節和重要節假日。

自1月份起,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與個人活期存款也被首次納入了狹義貨幣(M1)當中。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今年1月份,M1的增速為0.4%,是去年4月份以來首次正增長。

首破3萬億元大關支付行業交易規模維持高位增長

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是指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例如微信錢包、支付寶中的個人資金,都在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範疇內。

自2017年開始,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穩步實施,並逐步提高交存比例。從2019年1月14日開始,支付機構備付金實現100%交存。該備付金集中存管的原因在於監管為了降低支付機構挪用備付金的風險,增強了整個支付體系乃至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事實上,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在去年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相對平穩形勢。

對於1月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突破3萬億元大關,博通諮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1月份短期增長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臨近春節消費高峰,消費者集中採購年貨、支付節日相關費用等,大量資金通過支付機構進行結算。此外,投資者喜歡在春節前買入理財,同時企業獎金和薪金發放、年度資金結算活躍等原因也可能造成1月份備付金大漲。

這也與春節假期的支付「開門紅」的數據相吻合。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5年除夕當天(2025年1月28日),銀聯、網聯共處理支付交易40.54億筆,較去年除夕(2024年2月9日)增長25.74%。其中,2025年除夕夜,網聯清算公司處理的跨機構網絡交易支付在零點前後達到了峰值,最高併發量為每秒11萬筆,創歷史新高。

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被納入M1

自1月起,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與個人活期存款正式納入M1的統計範疇。根據央行數據,1月份M1餘額112.45萬億元。按此計算,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項的佔比約為2.75%。

值得注意的是,M1增速回正至0.4%,這是自去年4月份以來M1增速首次實現正增長。不過,按照新修訂的M1統計口徑進行回溯,去年末M1增速已達到了1.2%,這意味著1月M1增速環比有所下降。同時,1月M1新增1.57萬億,可比口徑下同比少增0.45萬億。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1月M1口徑修訂落地,個人活期、非銀支付機構備付金將納入統計,讓春節效應下對公-零售「蹺蹺板」效應對M1影響消退,數據波動性下降。春節錯位影響下,今年1月M1在高基數下增速有所回落。

事實上,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的增加代表了我國移動支付的發展趨勢,這對於我國貨幣結構的影響深遠。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彭興韻發文指出,隨著銀行卡與移動支付的興起,經濟交易中的現金需求大幅下降。這一變化,直接降低了流通中現金(M0)與宏觀經濟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在非現金支付的時代,流通中的現金與通脹(預期)、收入都沒有直接而顯著的正相關關繫了。進而,M0在貨幣政策操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大幅下降了。

央行指出,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應被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而此前,這項數據被歸在了廣義貨幣(M2)中。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總體而言,此次調整符合金融創新和移動支付方式的發展趨勢,有助於更好地適應現代支付體系演化與進步,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當前貨幣金融環境下貨幣流動性變化。

此外,財通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將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統計,調整後 M1同比增速降幅將有望收窄,M1對企業活期存款變化的敏感度下降。長期來看,我國未來可能會將現金管理類理財、期限2年內的銀行債券等納入M2統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