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火遍全球,台媒急了!

來源:參考消息

大陸春節賀歲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放映至今,人民幣票房已破百億。不僅在大陸,在歐美地區放映也是一票難求,引起觀影風潮,將美國引以為傲的荷李活電影完全比了下去。

台灣近百年來都有關於哪吒的信仰,專門供奉三太子的廟宇有許多座。

但是,當對岸的哪吒已經轉化成動畫偶像,一杆火尖槍迸發出無比的光和熱,一條混天綾揮灑出生命的深度廣度,兩隻風火輪迅速周流於全世界,乾坤圈再也不是小小金項圈,而是廣大無垠的人心宇宙時,我們的哪吒,卻只能披戴著沉重裝具,在鞭炮聲中、煙硝影里,配合著流行歌曲的電音,橫橫斜斜地在那邊步罡踏鬥,作為民俗表演藝陣的簡單形式,就是這樣而已。

2月8日,人們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北美首映禮上舉起電影海報。(新華社發)

我們不會去認真思考,如何讓三太子不只存在於小說或宗教信仰的情境中,而是與當代的我們產生關聯。台灣的三太子廟不少,電音三太子的團體更多,知道哪吒三太子的人更舉目皆是。但是,如果去問問這些人三太子的具體背景,能回答出來的恐怕沒有幾人,更遑論知曉三太子背後究竟蘊含著多豐厚的思想內涵以及可以發揮的廣袤空間。

人們何以會如此「一問三不知」?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大概沒有幾個人看過《封神演義》,更沒有幾人能說出哪吒傳說的來龍去脈。

當這樣的現象普遍蔓延在整個社會,當我們社會中的這些固有文化被漠視,當這些文化內容已經無法在所謂的「文化創作者」身上激起感動、帶來迴響時,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

以《西遊記》為基礎的《黑神話:悟空》創下中國電玩產業無與倫比的佳績,以《封神演義》為藍本的《哪吒2》則創下有史以來中國動畫電影的傲人成果,其所帶動的連鎖效應之大,當然是可以預估到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所激發的創作者的熱忱與信心,才是真正源源不絕的動能,未來必能可久可大。

《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是古典小說,早已深入民心,成為堅實的文化內涵。台灣已不知喊了多久的文化創意產業,卻始終沒能明白,沒有文化,如何能有產業?在一味「去中」「抗中」下,我們丟失了多少原本可以大有作為的文化內涵?新時代的哪吒,早已體認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積極開創的時候,我們的哪吒,還被禁鎖在天劫咒中,嗷嗷待哺,幾時才能成長茁壯?

本文由台灣中時新聞網2月15日刊登,原題為《我們的哪吒在哪裡》,作者是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林保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