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可河畔,品味鄉土間的幸福煙火

情景歌曲劇《吉緣年酒》。 班瑪縣文旅局供圖本報記者 李興發
2月12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瑪可河畔,雪花伴隨著悠揚的樂曲在空中飄揚,格沙亞廣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鬧元宵「村晚」在這裏上演。幾首藏歌,幾曲鄉音,幾段鍋莊,一個個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排自演的「草根節目」,演的是身邊人,說的是身邊事,讚的是新生活。
「我們一家人下午五點多就來了,還以為來得早呢,沒想到前排的位置還是沒搶到。」環顧廣場,滿是前來參加「村晚」的人。從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趕來的村民改忠說,「這樣的晚會,班瑪縣已連續辦了4年,一年比一年熱鬧。」
「今天是個吉祥的日子,我們歡聚一堂,舉起吉祥的美酒……」藏語歌曲《吉祥的日子》拉開了「村晚」的序幕。悠揚的骨笛、蕩氣迴腸的紮木聶交織著歡快的鼓點響徹舞台,藏族小夥兒、女生們表演的舞蹈《頌祥和》,一上場便掀起高潮,引得掌聲、喝彩聲不斷。
班瑪縣地處大渡河上遊,森林覆蓋率達到31.79%,被譽為果洛州最美藏鄉。鬧元宵「村晚」舉辦地賽來塘鎮,牧民能歌善舞,在歌舞昇平中展示著人民安居樂業、產業欣欣向榮的幸福畫面。
「獨特的民族風情、民俗文化,讓我們的‘村晚’好辦更好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數不多的藏黑陶製作藝人謝格太,是「村晚」的熱心觀眾。今年他的目光被從西寧市湟中區借來舉辦百日火鍋宴,高達2.8米、口徑2米多、重達1.2噸,全國目前最大的手工銅製火鍋所吸引。銲接的八條金龍、錘揲的獅頭、鑲嵌的吉祥八寶,讓謝格太在歌舞聲中開啟了研究模式,「一看就知道是純手工製作,裡面鏨刻、花絲、烤藍值得在黑陶製作中借鑒。」
內行看門道,4年前,謝格太在第一屆「村晚」歌舞中獲得靈感,將藏族舞蹈元素融入黑陶製作,在傳統工藝中大膽創新,把黑陶從日常生活品升格為藝術品。大到雕龍、刻紋的黑陶工藝品,小到茶盞、梳子等旅遊紀念品,2024年,謝格太創新的黑陶製品有幾十個品種,共銷售7000多件,盈利87萬多元。「去年銷售是最好的一年,今年的頭開得也不錯,元宵節前一天接到重慶客戶500件的訂單。」謝格太用時一年研發的黑陶咖啡器皿,今年也將隆重推向市場。
一邊是「村晚」節目的精彩紛呈,一邊是牧民圍著篝火歡跳鍋莊的其樂融融。正中央的大火鍋裡香氣撲鼻,散發著班瑪犛牛油與成都麻辣味碰撞後特有的味道。「犛牛油火鍋底料,犛牛肉、蘑菇、羊肚菌,參加‘村晚’的人喝的藏雪茶、礦泉水都產自我們班瑪!」班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孫林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深入推進,班瑪縣也推出了切合當地實際的特色產業,讓大山裡的特產走向了全國,能歌善舞的牧民喜歡用歌舞來表達幸福的生活。
「日漸富足的村民,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組織民族特色活動的呼聲越來越高。2021年春節前,順應牧民群眾的需求,我們舉辦了首屆‘村晚’,很多村民搬著小後備來看。」班瑪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紮西當週介紹。
「‘村晚’為什麼火?火在村民是主角,火在群眾生活質量提高後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對鄉土文化的熱愛。」情景歌曲劇《吉緣年酒》編導才讓三智表示,節目結合藏族傳統歌舞與牧民參與特色產業發展的場景,把民俗文化與生活相結合,村民自排自演,既體現了文化特色和活力,又反映了當下和諧、安樂的生活。
2024年底,才讓三智萌生了編排情景歌曲劇《吉緣年酒》的想法。他走訪班瑪縣多位生活發生巨變的牧民,挖掘、整理他們的奮鬥故事,和創作團隊一起推敲打磨劇本。
「來,以茶代酒敬遠方的朋友!」
「這茶太好喝啦!」
「那當然,茶是我們這裏的綠色有機藏雪茶;茶具是有百年技藝傳承的黑陶製品,能鎖住茶香;水是我們這裏的天然礦泉水,純淨可口。」
「嗯,這餅乾也好吃!」
「它是用黑青稞面做的。因為環境保護得好,產的有機黑青稞保留著原始的味道,去年我們家靠種藏雪茶和黑青稞產業掙了不少錢!」
牧民昂多參與了《吉緣年酒》的創作和演出。演出結束,走下舞台的他感慨不已:「演的就是我自己,講的都是身邊的故事,說的都是心裡話,過癮!」
「‘村晚’有鄉土味,展現民俗、地域特色,又有煙火氣,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直觀寫照。」在班瑪縣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紮西當週看來,「村晚」是場晚會,更是鄉村文化藝術的「寶箱」、民俗文化的「展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市」,這些來源於生活的藝術,所反映的是時代的發展,傳唱的是鄉村全面振興、夢想照進現實的時代樂章。

《青海日報》(2025年02月19日 第6版:省內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