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巔峰之作!《哪吒2》將東方美學與中華民族精神極致融合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自1月29日上映以來,持續刷新中國影史多項紀錄。
2月13日起,影片也在澳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南非等海外市場正式上映,且同樣取得了喜人的票房與口碑。
《哪吒2》 東方美學的真誠再現
《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是一部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為藍本的動畫電影,在影片中,從場景設計到人物造型,再到細節處理,同樣都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和符號。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 孫承健:東方美學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形散神不散。整體的造型形式其實都是在追求一種神韻的表達,而不是追求一種形似的表達。我們再看這部影片整個的人物造型和空間場景造型,在我看來,它延續了中國傳統的所謂行當角色的分類模式,包括申公豹,包括太乙真人等等。這些所有的人物造型一方面有中國傳統的行當角色的分類,另一方面還有中國年畫的特點。基本上它的整體造型是延續了中國傳統的造型特徵。是以神韻表達為最根本的特質。

這些傳統文化元素不但在《哪吒2》中無處不在,更是被主創人員通過最真誠的表達方式傳遞出來,讓觀眾領略到東方美學魅力。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 王雷:像這樣的一些主場景,其實是特別能體現中國美術裡虛實相生的概念,它主導的美學思想是很東方的。就像裡面哪吒和敖丙的關係,用了一個水和火,紅和藍兩色的陰陽互補的關係去設計,我覺得這個背後的邏輯是非常中國式、非常傳統的。我覺得它做得很真誠,它不是討好式的,這是做得非常好的一點。
在中式傳奇敘事基礎上
呈現中華民族精神
專家指出,《哪吒之魔童鬧海》既展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展現了中國人特有的俠義精神,並通過符合當下觀眾心態的重新解讀,讓影片變得格外具有吸引力。
專家指出,與西方以冒險、征服為主的敘事截然不同,中國傳統的傳奇敘事更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 孫承健:中國傳統神話敘事更強調的是什麼?更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始終所遵循的是要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中。我覺得這個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

哪吒這一經典形象,歷經千年傳承,承載著中華民族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內核,而這也與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不謀而合。《哪吒之魔童鬧海》就將哪吒的成長歷程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展現了中國人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勇氣。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 孫承健:哪吒所呈現出的中國人的積極形象,帶有極強的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徵。這些特徵具有自身強大的魅力。我們通過這種抗爭精神和俠義精神,其實是要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社會秩序,一個和諧的社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狀態。
除此之外,《哪吒之魔童鬧海》還打破了常見的善惡、仙魔二元對立的關係,對神話故事進行了重新解讀。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 孫承健:善惡和仙魔是沒有絕對的二元對立的。當下觀眾在整個觀影過程當中,他所要看到的不是我們對歷史、對文化敘事,對神話的視聽的照搬平移,是我們對傳統、對神話基於當下社會心態的一種重新解讀,這個解讀的過程中蘊含了當下觀眾積極的社會心態。也契合了當下觀眾對這個世界的觀看方式,重新的思考方式。
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文化自信
《哪吒之魔童鬧海》成功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這也再次證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結合的巨大潛力。
專家指出,《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優質的故事內容,是獲得觀眾認可的基礎。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 王雷:講故事的方式其實非常貼近觀眾,同時在角色塑造方面很用心,《哪吒2》角色非常多,一些次要的角色也不含糊帶過,小角色背後也是有故事的,他們在很用心地用一個商業電影、用一個類型電影的方式來講故事。
而在哪吒成功的背後,其實也體現出了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人認真講好中國故事,以優秀作品展現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的努力成果。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 王雷:它是從一個非常中國式的角度去講這些故事。我覺得如果用一個特別真誠的、特別樸素的方式去講故事,其實故事背後的這種真誠、樸素、真實感,把它遷移到另一個文化背景底下,人家也會感受到。無論《哪吒2》或者《黑神話:悟空》,我覺得大家做得很好,確實是有文化自信,確實是站在事情的原理層面去想我們把故事怎麼講好,無論是中國的觀眾還是國外的觀眾,我覺得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