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趕早春 備春耕

60萬盤育秧土已經就位,全自動播種流水線業已下單,28畝育秧大棚也已完成覆膜……

走進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建平鎮供銷農事服務中心,目之所及,一幅春耕備耕的忙碌景象正次第展開。

雖然剛過雨水節氣,但俗話說人勤春來早,百事農為先。趕早春、搶農時、備春耕,悅耳的田野「進行曲」已然開始奏響。

「萬事俱備,就等氣溫回暖,播種育秧。」空曠的大棚里,建平鎮供銷農事服務中心負責生產的周建佑,正忙著檢查噴灌設備,為接下來新一季的水稻育秧做好準備。

其實,自打正月初八開工至今,周建佑就一直沒落閑,用他的話說,「春時短,農事不可緩,節骨眼上,就是趁著天氣晴好,抓緊備耕。」

周建佑在大棚里檢查噴灌設備。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周建佑在大棚里檢查噴灌設備。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目前我們服務中心的育秧大棚已經就位,噴灌設備也已安裝到位。」建平鎮供銷農事服務中心總監陳欽鬆補充道,為了保障「米袋子」,今年計劃育秧28畝,能管上3萬多畝大田耕種,其中再生稻600畝,單季稻2.5萬畝。

春耕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環節,對於確保糧食豐產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陳欽鬆深諳,水稻要高產,育秧是關鍵。

「為了提升育秧效率,確保育秧質量,今年特地購置了全自動的播種流水線,五天后廠家即可上門安裝。」陳欽鬆說,和傳統滾動式無序播種流水線相比,即將上馬的全自動流水線每小時可完成2000盤秧苗的播種,不僅效率翻了一番,關鍵還能省種子、減人工。

為覆好膜的大棚繫上防風繩。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為覆好膜的大棚繫上防風繩。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這些年,在育秧的基礎上,陳欽鬆沒少總結經驗,秧苗產量也是逐年提高。去年光是再生稻,兩茬收上來就達到了1700斤/畝,讓服務中心的秧苗還沒下田,就早早被訂購一空。

「預計3月10日左右開始播種育秧,經過暗化催芽,個把月之後,秧苗就可長到15公分左右,緊接著清明前後就可以下田。」陳欽鬆告訴記者,秧好一半穀,等到秧苗栽下去,那就是希望的田野。

多年的種植經歷,讓陳欽鬆「精耕細作」育秧的每一道工序,「別看小小的秧苗,從播種開始就馬虎不得,秧盤重量要均衡,覆土太多,不利於秧苗萌發,覆土過少,秧苗根部就容易外露,不利於後續生長。」

話裡話外,都是陳欽鬆的切身體會,也是經驗之談。

雨水過後,很快就要到了驚蟄。陳欽鬆說,再過上幾天,氣溫一旦回暖,就要開始對育秧田進行開溝排水,這陣子,打的就是備好春耕「第一仗」。

夕陽西下,站在田埂邊,陳欽鬆比誰都清楚,農時不等人,有良田良種,有良法良機,阡陌之間,皆是春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