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晚期大渡河上遊地區的重要中心聚落 四川馬爾康孔龍村遺址入圍「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李雨心 圖據四川省文物局
2025年2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召開,四川馬爾康孔龍村遺址獲評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
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文物局獲悉,孔龍村遺址年代距今約5500-4800年,是迄今川西地區具有明確測年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為研究川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形態、手工業生產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孔龍村遺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腳木足鄉孔龍村,地處大渡河正源腳木足河東岸二級階地,海拔約2470米。為配合雙江口水電站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3年6月至2024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7000餘平方米,取得重要收穫。

考古發掘共清理灰坑、陶窯、房址、灶等遺蹟400餘座,出土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小件遺物28000餘件,另有數量龐大的陶片、石製品、動植物遺存等。遺址分佈面積大,出土遺存豐富,發現了大型房址群、陶窯群及大型灰坑群,出土了以玉鉞、玉鏟、大型玉環等為代表的高規格玉器和骨笄、骨針、骨梗石刃刀等種類豐富的精緻骨器,表明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渡河上遊地區的重要中心聚落。


遺址出土的大量類型豐富的陶器,特別是首次在川西地區發現了特徵鮮明的石嶺下類型風格彩陶以及大量馬家窯文化及本土類型的彩陶,為研究川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川西彩陶的來源和價值,西北地區仰韶文化晚期和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傳播等問題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新資料。


孔龍村遺址地處長江重要支流大渡河的上遊地區,北部瀕臨黃河上遊的甘青地區,遺址早期遺存的文化面貌與黃河中上遊地區以大地灣四期為代表的仰韶晚期遺存同屬一個文化圈,對於研究長江、黃河上遊地區史前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