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青年實幹家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

曾國彥(左)開展房屋拆遷民意調查。 四川農業大學團委供圖曾國彥(左)開展房屋拆遷民意調查。 四川農業大學團委供圖

陳曉晴 彭雪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在四川省眉山市太和鎮永豐村,鎮團委兼職副書記成慶悅博士帶領團隊成員深入田野紮根實踐,通過推廣應用水稻精準條播育插秧技術和「基緩追速」施肥技術,節約用種量37%,實現節能減排與收益提升協同發展,帶動村民將幸福的「稻路」越走越寬。

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實驗做到田野間、將所學用在基層一線……自2024年6月以來,四川農業大學在省內首個啟動並落地「青年實幹家計劃」,開展「科創鄉村·青年實幹」百千萬實踐行動。依託「百名碩博青年實幹家建功行」專項實踐,先後選派2批次共41名優秀碩博生前往雅安、綿陽、樂山、涼山彝族自治州等11個市(州)開展實崗鍛鍊,在深度參與地方基層治理、助力地方產業發展等實踐中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做實幹家。

「我種了這麼多年果樹,這果子的黑點病可讓人頭疼得很,照著做真能治好?」在雅安市名山區萬古鎮,鎮團委兼職副書記李上雲博士剛開展工作的時候不時聽到質疑。他為種植戶作示範、耐性講解,當地梨子黑心病、獼猴桃褐斑病等常見果樹病害都得到了有效防治。受益農戶也越來越信任這位「李博士」,拉著身邊更多果農前來學習。從果樹學博士生到青年實幹家,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所學用在一線,為當地村民提供果樹病蟲害防治及儲藏技術指導,量身定製高效栽培管理技術實施方案等,為地方果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舉措,相關事蹟受到中國青年報、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平台和主流媒體報導。「未來,我將繼續把學術問題帶到果園再論證,把學術成果帶到果園再檢驗,真正成為一名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幹的實幹家。」李上雲說。

像李上雲這樣聚焦鄉村振興,發揮專業優勢紮根基層一線解民生、治學問的青年實幹家還有很多。都江堰市天馬鎮團委兼職副書記姚凱凱博士通過引進並改進適合於四川環境的「兩前兩後」精準施藥技術,將服務地獼猴桃潰瘍病發病率從41.7%降低至4.7%;第二批青年實幹家代表、團崇州市委兼職副書記、土地資源學碩士研究生鍾雨辰今年1月正式到崗,他帶領團隊走進崇州「天府糧倉」核心示範區,為當地智慧農業系統搭建、天府良田建設等貢獻青年力量。

「愛媛在花量多的年份要捨得疏花疏果,根據葉果比保留合適的載果量……」團蒲江縣委兼職團幹部金錚華博士正在與團結村的農戶羅某進行交流,羅某因車禍造成肢體二級殘疾後對果園疏於管理,加之缺乏科學種植技術,導致果園柑橘品質較差,經濟十分困難。金錚華瞭解情況後和當地幹部一起為羅某贈送輪椅、有機肥等物資,並現場開展柑橘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在金錚華的指導下,羅某果園的柑橘品質得以提升,每斤單價上漲1元-2元,如今羅某一家的生活也越過越滋潤。為了幫扶更多像羅某這樣的殘疾人,在當地殘聯、果業科技小院等部門的共同支持下,一場場根據殘疾人需求定製的個性化培訓也在不定期開展,30餘名殘疾人在培訓後掌握了科學種植技術和方法,種植收益得到持續提升。

政策理論宣講、地方基層治理、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川農實幹家們聚焦發展獻良策,用「微建議」「實行動」積極投身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巴中市巴州區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第二批青年實幹家代表周朝暉到崗後就投入到文物和文化遺產宣講推介、課程開發、博物館展陳規劃等工作中,為地方文脈傳承建言獻策;耕地流轉政策宣傳、糧食補貼政策解讀、宅基地糾紛調解……這些都是邛崍市南寶山鎮團委兼職副書記曾國彥在基層治理一線的日常工作,此外,他還利用當地蜜蜂產業優勢,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團成都市溫江區委兼職副書記劉婕瑋積極投身青年發展調研,在一次次走訪調研、資料查閱、實崗鍛鍊等過程中逐步瞭解溫江發展情況和當地青年現狀,進一步深化對「城市為青年服務,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的理解。「未來我將繼續發揮好青年實幹家作用,與團溫江區委一起探尋青年與城市、與鄉村雙向奔赴的路徑。」

「我們始終把‘青實計劃’作為學校共青團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增長點。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理念,聚焦儲備青年戰略人才目標,進一步拓展利於學生成長的實踐空間和育人生態,持續增強青年實幹家育人成效和服務實效,不斷擦亮川農根紮西南、心繫糧倉‘科創鄉村·青年實幹’的實踐育人品牌。」四川農業大學團委書記侯維表示。

據悉,四川農業大學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真落實團中央、團省委關於「青年實幹家計劃」工作部署,聚焦鄉村振興、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等國家戰略需求,在全省首個啟動並落地「青年實幹家計劃」,圍繞「強引領、重育人、突特色、深協同、創成果」工作思路,堅持「實崗鍛鍊與學術發展相結合」「短期在地與長期服務相結合」,創新探索「1+1+1+N」實踐服務模式在省內高校應用推廣。先後建立「科創鄉村·青年實幹」工作站20個,新建科創鄉村實踐基地200餘個,累計組織41名實幹家為領隊的1700餘名碩博研究生投身智慧農業、生態宜居、基層治理等實踐,形成調研報告、學術論文、政策建議等100餘項,工作案例得到上級充分肯定,並得到多家媒體報導。

責任編輯:劉麗梅,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