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即將啟幕 外國專家關注這些關鍵詞

在巴基史丹拉合爾市,一輛橙線地鐵列車準備進站。拉合爾橙線標誌著巴基史丹步入「地鐵時代」。新華社記者 劉天/攝在巴基史丹拉合爾市,一輛橙線地鐵列車準備進站。拉合爾橙線標誌著巴基史丹步入「地鐵時代」。新華社記者 劉天/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傅瑞

今年3月,中國兩會將再次吸引全球目光。對於不少關注中國的外國專業人士來說,每年兩會是觀察瞭解中國發展的重要時機。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了巴西中國友好協會會長安歷基·諾佈雷加、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巴基史丹籍教授哈辛·法列特和敘利亞籍學者薩米·艾巴·阿西。他們表示,期待中國在全球經濟復甦和世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對於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他們最關心這些關鍵詞。

「一帶一路」

「兩會是中國向世界傳遞發展信心的窗口。」法列特指出。這位巴基史丹學者多次拿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舉例。這是巴基史丹第一條地鐵,由中企承建,全長27公里,共設車站26座,是中巴經濟走廊(CPEC)的早期收穫項目之一。「當時,中巴經濟走廊為巴基史丹經濟建設注入強心劑。」法列特說,「該地鐵項目的成功運營,不僅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也為巴基史丹其他城市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模式。」

據悉,橙線於2020年10月正式開通運營,2023年日均客流量達25萬人次,高峰時可達27萬人次。截至2024年2月,橙線已累計輸送旅客1.4億人次,成為中巴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一年多以前,阿西參加了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論壇上,他聽取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決策者討論這一倡議直接和可見的影響。「敘利亞作為‘一帶一路’的參與國,期待在基礎設施重建領域與中國展開更多合作。」他提到,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對敘利亞等戰後重建國家至關重要。

「去年,‘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一個關鍵項目是宣佈開通一條新的鐵路線路,連接中國、吉爾吉斯史丹和烏茲別克史丹。」阿西所說的,正是2024年12月27日宣佈啟動的中吉烏鐵路項目。根據規劃,中吉烏鐵路全長約523公里,其中中國境內213公里,吉爾吉斯史丹境內260公里,烏茲別克史丹境內約50公里。建成後,中吉烏鐵路將是中國到歐洲、中東的最短貨運路線。

同樣引起阿西關注的是「新質生產力」。「我認為,這個概念可以與‘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戰略協同。中國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正在重塑國際合作模式。」

諾佈雷加則表示,中國和巴西在多個領域的合作已經體現出「一帶一路」精神。「一帶一路」相關議題、綠色技術進展及中巴命運共同體等都是他的關注重點。「我注意到,在去年的巴西G20峰會期間,中巴合作關係顯得尤為緊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對創新、數字化轉型及‘雙循環’戰略的重視。這些都為中巴在可持續農業和能源轉型等領域的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一帶一路’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每年都會發展出新的維度。」阿西說。

「高質量發展」

對於即將召開的2025年全國兩會,法列特表示,他最關注的是中國如何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和消費提振等方面的政策舉措。「中國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轉型不僅關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法列特說。

法列特特別提到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DeepSeek等創新應用的推出,標誌著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超車’,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他表示,中國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還通過政策支持培育了國內人才,建立了以技術為導向的教育體系。這種「科技+教育」的雙輪驅動模式,將為未來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阿西則更關注中國在消費領域的政策動向。他觀察到,過去一年,中國政府通過「以舊換新」等政策有效刺激了消費,特別是在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領域。據悉,2024年,中國加力支持以舊換新八大類家電產品實現銷售量6000多萬台,直接拉動消費超2600億元。「這些舉措不僅拉動了內需,也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動力。」

阿西期待,2025年,中國進一步擴大消費支持政策的覆蓋範圍,特別是在綠色消費和數字消費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其消費政策的調整將對全球供應鏈和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他十分期待政策進一步向科技、健康等領域擴展,「這既能釋放內需潛力,也可為巴基史丹等國的民生改善提供參考方案」。

這些外國專家在受訪時都表達了對中國GDP的高度關注。全球經濟環境仍存不確定性,可專家們對中國經濟的韌性表示樂觀。法列特認為,中國通過靈活的經濟政策和強大的國內市場,成功應對了外部環境的挑戰。「儘管全球經濟復甦步伐緩慢,但中國通過支持內需、穩定房地產市場,以及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措施,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他預計,2025年中國GDP增速將與2024年持平。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諾佈雷加關注的重點。他認為中國低碳發展戰略與巴西利益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加強農業可持續性和能源多樣化方面。「中國推動的綠色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確保能源安全等舉措,以及全球文明倡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將為巴西經濟轉型提供寶貴啟示。」諾佈雷加說。

然而,法列特指出,全球經濟仍面臨包括地緣政治衝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供應鏈中斷等問題。「美國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而中國通過多邊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雙邊合作」

「雙邊合作」成了外國專家們不約而同的關注熱詞。

「綠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可以成為未來兩國合作的重點領域。」阿西表示,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敘利亞可以在戰後重建中引入中國的綠色建築技術和智能城市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助於敘利亞戰後經濟復甦,也將為中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樹立典範。」

諾佈雷加表示,「巴西對與中國清潔能源行業合作也抱有高度期待。中國在太陽能和風能方面樹立了全球標準,人工智能在多領域的應用也潛力巨大」。他認為,這些行業為中巴合作創造了機會,特別是在可持續農業和關鍵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合作能推動創新解決方案,成為全球合作的典範。他表示,中巴友好協會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國相互理解與文化交流,未來也將繼續搭建橋樑,強化兩國合作的共同基礎。

在談到未來合作時,外國專家均表示,期待中國與本國的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

法列特認為中巴經濟走廊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項目,已在能源、交通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這些政策不僅將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將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新的動力。」法列特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決策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期待中國為國際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2025年中國兩會即將拉開帷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不僅限於國內政策的調整,更在於中國如何在全球經濟復甦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從科技創新到綠色轉型,從消費提振到國際合作,中國的每一步都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我們的世界充滿著複雜的挑戰,而中國始終致力於團結各國共同發展,使所有國家受益,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應對全球挑戰的引領和擔當。」諾佈雷加說。

責任編輯:葉雨婷,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