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藍觀察丨浙江為何「長出」33個「千億縣」?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地方兩會上「縣域經濟」也成為「熱詞」,尤其在千億縣盛產地長三角,蘇浙皖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時,都不約而同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列出。

2024年,浙江的縣域經濟發展,光彩奪目,千億縣(市、區)已擴容至33個,超過全省縣市區三分之一,比2023年(28個)增加了5個,增幅顯著——要知道,2023年,全國新增的千億縣數量也才5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縣域經濟的「小塊頭」中,蘊藏著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是極具研究價值的顯著樣本。

縣域因為缺少大城市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在發展的路上,更加艱難,更要激發不服輸、肯吃苦、敢闖蕩的韌性,靠頑強拚搏蹚出一條自己的路。

01頭部

每逢新榜單出爐,排名變化最備受關注。

2024年度千億縣前三甲,分別是餘杭、鄞州和北侖,與去年並無差異,但實力卻更為硬核:全部突破3000億元。

3000億,曾一度是浙江縣域經濟的「天花板」。

2020年,餘杭GDP達到3051.61億元,成為浙江首個超3000億地區,後隨著行政區劃調整,餘杭一拆為二,與鄞州開啟了「浙江第一區」爭奪戰。

隨著GDP突破3000億元,城市綜合實力、科創能力、財政收入大幅增強,其發展平台得以提能,城市視野更為開闊,產業願景隨之打開,這是隱藏在數據背後的巨大財富。

(圖片來源:湧金樓)

其次,再看剩下的前十強,分別是慈溪、濱江、上城、義烏、蕭山、西湖、柯橋,體量均在2000億元以上。

其中,表現最出色的當屬義烏。

去年,義烏趕超柯橋,擠入前十強之列;今年,這座城市力壓蕭山、西湖、拱墅,一口氣站上第七位。

連續進位,在於不斷創新貿易業態模式。

從微觀看,義烏生意好不好,市場人流最為直觀,去年義烏國際商貿城日均客流量超22萬人次,日均外商超3900人,均創10年新高。

從宏觀看,2024年義烏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6689.3億元,比上年增長18.2%。通過橫向比較,這個增速超過了進出口總額位列第一的深圳。

第三,其他千億縣排名相對平穩,但也不乏有特別「出挑」的。

比如,瑞安經濟總量突破1450億元,時隔12年全省排位重回第18位,為近十年最好排名。

傳統工業大縣,受困於產業結構,突圍往往不易。

但瑞安通過工業廠房出租、數據得地、畝均論英雄等改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8.8億元,增長11.1%,創近十年新高。

再如,錢塘區經濟總量為1416.8億元,同比增長5.1%,高於杭州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作為浙江最年輕的行政區之一,「出道即高峰」,2021年GDP就超過了千億,之後一路爬升,今年更是連升三名。

錢塘區的「後勁」,源於底子好。杭州「八兄弟」中,錢塘規上工業總產值排名第一,汽車產業、生物醫療產業一枝獨秀,因此有底氣喊出「打造世界級智能製造產業集群」的口號。

02 新人

每年的千億縣榜單,另一個焦點是新面孔。

今年入圍選手多達4家,分別是奉化、江北、龍灣和富陽。

對比往年,這樣的擴容速度可謂相當快——

2023年,平湖、南湖、寧海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2022年,臨平從老餘杭劃出後,終於跨過千億門檻;

2021年,吳興(包括南太湖新區)成為湖州唯一的千億元縣(市、區)。

四位「新人」中,奉化和富陽在意料之中,龍灣和江北是意料之外。

去年,奉化和富陽GDP均超過960億元,只要保持增速不掉隊,撞線千億不在話下;龍灣和江北在920億元上下,屬於「跳一跳,摘到桃」這類,雙雙成為今年「黑馬」。

後者為何能提前晉級?

全新的產業賽道,是龍灣加速跑的秘訣。

近幾年,龍灣引進和培育瑞浦蘭鈞、長江電子、麥田能源、偉明盛青等上下遊協作配套企業,進而形成新能源產業集群。

因地製宜推進工業上樓,是江北的特色所在。

作為浙江面積最小的區,空間非常有限,江北通過國資收購開發、企業自主開發、政府收儲開發等模式,對工地用地進行「二次開發」, 成功破解製造業企業投資擴產與工業用地緊缺矛盾。

如今,浙江千億縣地區結構又發生變化:

第一梯隊是杭州和寧波,都是9個;

第二梯隊是紹興、嘉興和溫州,都是4個;

第三梯隊是湖州、台州和金華,只有1個;

第四梯隊是衢州、麗水和舟山,暫時還未出現千億縣。

其中,寧波最可能率先實現「全員千億縣」,發展相對較慢的象山與千億縣的距離已經不遠。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區域所高級工程師柯敏,長期研究寧波區域經濟。她認為,寧波幾乎每個縣都擁有海岸線,海洋特色鮮明,經濟開放度較好,幾乎每個縣市區都有幾家外向型龍頭企業和實力較強的經濟開發園區,帶動了縣域經濟整體規模發展。

與此同時,寧波所轄縣市區還與周邊紹興上虞、嵊州,台州臨海、溫嶺等發達縣域聯繫緊密,協同推進了都市圈域內汽車製造、新材料、裝備製造等產業鏈集群上下遊協作配套,增強了經濟發展粘性和韌性。

03 候補

浙江千億縣的「彩蛋」,還在候補隊伍。

明年具備衝刺千億實力的縣市區不少,如GDP超900億元,有甌海、臨海、秀洲、嘉善、象山、長興;GDP超800億元,有椒江、東陽、婺城、永康、嵊州。

從預備隊的地區分佈來看,金華、嘉興、台州的佔比較高,衢州、麗水和舟山三地依然還要加把勁。

按照2025年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甌海、臨海、秀洲、嘉善,只要保持與全省相匹配的增速,次年都有可能邁過千億門檻。至於象山和長興,只要夠努力,同樣也有衝刺成功的可能。

這意味著,明年千億縣的擴容速度只會更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浙江為何「長出」33個「千億縣」?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淼認為,這是「市場活力+產業升級+制度創新+要素積累」的系統性成果。

一方面,整體經濟較為均衡發展。

從過去的「一縣一業」模式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到如今幾乎每個縣域都有自己主導的產業集群和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這些民營企業不僅紮根本地並迭代繁衍出產業鏈群,為縣域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核心支撐力。

另一方面,頭部區縣拚創新拚實力更為突出。

從過去蕭山餘杭之爭、到後來餘杭鄞州之爭,再到如今餘杭重新回歸第一,區域排名的變化既有政策原因也有運氣成分,但總體來看還是得拚創新這個關鍵因素。不管是技術革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有創新才有產業升級、才有快速增長。

當然,觀察千億縣也要向外看。

在浙江隔壁,江蘇今年迎來了第二座5000億縣級市,江陰實現生產總值5126.13億元,幾乎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總量相當。

另外,崑山GDP達到 5380.17億元,繼續保持遙遙領先。今年崑山新春第一會上提出,拉高發展標杆,跳出縣域思維,敢於在更大的坐標系中與更強的對手比拚較量。

可見,我們的標杆已經不想在縣域競爭層面「躺平」。

如何看待這種差距?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柳認為,蘇南縣域經濟實力比較強,這是個客觀現象,但也不宜誇大。江蘇製造業要素稟賦相對完善,浙江則在數字經濟、對外貿易方面更有優勢,江浙縣域經濟可以相互借鑒,但稟賦各異應各揚所長。

事實上,強縣之路,浙江即將開啟新探索。

今年,浙江將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統籌推進強城、興村、融合「三篇文章」。強城,就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強「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加快提升縣城輻射帶動能力。

新一輪千億縣競賽,會在你追我趕中各顯神通。

(本文綜合:人民日報、新華日報、上觀新聞、潮新聞、湧金樓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