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世界最大跨徑四主纜懸索橋 見證中國「4D版」立體交通畫卷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鵬 王楚 通訊員 夏金燦 葛利龍

2月14日零點,寒風凜冽。

鄂州燕磯長江大橋下遊一側的貓道上,幾名工人正緊握遊標卡尺,專注地測量著新架設的懸索。

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吳友康介紹調索技術。(湖北日報通訊員夏金燦 攝)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吳友康介紹調索技術。(湖北日報通訊員夏金燦 攝)

在他們身旁,25歲的吳友康——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不時通過對講機與主橋墩頂的工人們溝通,發出精準調索指令。

「調整懸索需要主橋墩頂和貓道中工人緊密配合,深夜溫差小,效應最弱,是調索的最佳時機。」吳友康介紹,鄂州燕磯長江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的四主纜懸索橋,大橋主跨1860米,主懸索總長達3000米,其右下方有一根同樣的懸索,兩根懸索與橋體形成三角形,確保大橋巍然屹立。

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吳友康介帶著工人在貓道正中央調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 攝)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吳友康介帶著工人在貓道正中央調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 攝)

吳友康是湖南人,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才三年,鄂州燕磯長江大橋是他參與建設的第一座橋樑。「非常榮幸,參與建設的第一座橋便是世界第一!」他說,這座大橋不僅是武鄂黃黃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連接通道,更是亞洲首個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的配套工程,承載著區域交通升級的重任。

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吳友康介帶著工人在貓道正中央調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 攝)中交二航局施工現場技術主管吳友康介帶著工人在貓道正中央調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 攝)

從主塔到跨中,930米的貓道宛如一條「空中天路」,步行需半小時。

頂著淩晨的刺骨江風,記者小心翼翼步行在貓道上,不多時後背已被汗水浸透。

「快的話需要半小時,慢的話1小時足矣。」吳友康告訴記者,他和同事調整好跨中懸索,又趕緊返回主塔調整邊跨懸索。在主橋墩頂端,懸索穿過鞍座,只見棱形的懸索在這裏變為正方形。「如此變形是為了懸索更好受力。」他介紹。

工人在邊跨調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 攝)工人在邊跨調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鵬 攝)

攀上189米高的主塔,一幅「4D版」立體交通畫卷疊映在眼前:淩晨,鄂黃大橋上車流如織,長江航道中貨船穿梭,三江港和鄂州北站「鐵水」聯運繁忙有序,花湖國際機場的貨運飛機在頭頂起降。

「這裏彙聚了‘鐵水公空’四種交通方式,是中國交通現代化的縮影,每次看到這一幕,身為建設者的無限豪情油然而生!待我結婚後,一定會帶著妻子和孩子來這橋走一走、看一看!」吳友康憧憬。

站在主塔南眺,花湖國際機場燈火通明。(湖北日報通訊員夏金燦 攝)站在主塔南眺,花湖國際機場燈火通明。(湖北日報通訊員夏金燦 攝)

花湖國際機場自2022年7月17日投運以來,累計開通國內國際貨運航線93條,貨郵吞吐量累計突破142萬噸,年貨郵吞吐量排名全國第5。今年1月23日,單日貨郵吞吐量達5999噸,創開航以來新高;春節前一週,單周貨運航班量926班,躍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