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公里北京中軸線,是文化軸線,更是生態軸線

全長7.8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宛如一條穿越時空的緞帶,鋪展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區域。它是文化的軸線,也是生態的軸線。從空間佈局到建築營造,再到軸線上的綠化植被,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如今,古老的北京中軸線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北京中軸線俯瞰。馬雲曉 攝北京中軸線俯瞰。馬雲曉 攝

春和景明,北京景山,蠟梅花開。站在萬春亭觀景台環顧四周,壯美中軸線盡收眼底。

縱貫南北,連通古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宛如一條穿越時空的緞帶,鋪展在首都北京的核心區域,自南端的永定門向北至鍾鼓樓,全長7.8公里。

自元代肇始,歷經數百年至今仍然煥發勃勃生機,北京中軸線既是文化的軸線,也是生態的軸線。從古代「象天法地」的營城理念,到如今「留白增綠」的生態實踐,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景山是如何建造的」「故宮百年不澇的秘密是什麼」「北海團城內集雨節水的高科技是什麼」……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跟著專家探訪北京中軸線上及周邊的建築、水系、街道、綠地等所蘊含的生態智慧。

依託自然地形,借助水系形成天然通風廊道

小學生在玉河開展水生態主題實踐活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供圖小學生在玉河開展水生態主題實踐活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新學期伊始,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王崇臣格外忙碌。他馬不停蹄到多個小學去給學生講「開學第一課」——北京中軸線上的生態智慧。王崇臣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北京中軸線的生態,科普是工作的重點。

「如果站在中軸線北端的鼓樓上,向南眺望中軸線,會發現北京地勢起伏自然、建築高低錯落有序。」王崇臣說,中軸線及其周邊在空間佈局上講究順勢而為,道法自然。

軸線與地勢的完美結合,讓風「來去自由」。王崇臣介紹,中軸線依託北京自然地形,建築群沿軸線依次排開,借助水系形成天然的通風廊道,可以調節城市氣候。

人類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建。背山抱水,是古代城市營造的普遍理念,北京城也不例外。「北京城是依水建城,以水定軸,軸水相依。」王崇臣說,河湖水系對北京中軸線的形成、發展與變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北京城中並無豐沛的天然水資源,但匠心獨運的古代城市建設者利用各種水利工程,巧妙地將「天然水系」與「人工水系」相融合,在老城內設計和創造出了令人震撼的河湖水系,構建出了北京完善的城市水利格局,彰顯了治水、理水、用水方面樸素的環保理念與高超的工匠技藝。

如今,中軸線周邊分佈著大量河湖水系,形成「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多功能水系格局。水系串聯下,水繞城、城護水,不僅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小氣候,還給人們提供濱水遊玩的空間。

古人的智慧傳承,啟發了今人的思考。在新時代北京城市建設中,從保持歷史河湖水系的位置、形態及文化內涵,到打造「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的生態環境,建設者為展現歷史河湖的勃勃生機傾注了大量心血。南、北護城河是河湖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兩岸綠意盎然、古色古香,吸引人們前來觀鳥、賞魚、漫步;在前門三里河片區,經過景觀提升改造,重現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一處處與北京老城密切相關的水文化遺產曆久彌新,重煥光彩。

建築充滿巧思,故宮百年不澇,團城集雨節水

北京中軸線遺產區及緩衝區示意圖。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北京中軸線遺產區及緩衝區示意圖。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永定門、先農壇、天壇、故宮……行走在中軸線上,一個個遺產點讓人流連忘返,打動人的不僅在於精美的建築、優美的風景,還在於蘊含其中的生態巧思。

北京的冬季,寒風凜冽,而在故宮里,卻感覺風好像小了不少。「故宮北面是景山,可以擋住一部分北來的寒風。」王崇臣說,故宮的建築坐北朝南,北窗小、南門大,利用太陽高度角實現冬季採光、夏季遮陽。

景山是中軸線上的製高點,是古人在挖湖和人工河時堆出來的「小山」。「這是中軸線上生態環保的設計手法——挖湖堆山。」王崇臣說,這不僅有效利用了「建築垃圾」,還成功營造了山水環繞的生態格局。古為今用,數百年後,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端建設時也借鑒了這一手法。

故宮百年不澇的秘密是什麼?在王崇臣看來,這得益於自上而下的排水系統:建築排水、地表徑流、地下暗溝的協作配合以及故宮內外水系的連通。

就建築排水而言,故宮宮殿建築群的屋頂設計上有著不少「門道」——上陡下緩坡面屋頂可以讓水流加速下排,保護屋簷下的立柱、門窗不受雨水侵襲。水流到台基經過螭首龍頭口流出,暴雨時還會出現「千龍吐水」景觀。因為故宮地勢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地表水流彙集通過明溝流入縱橫交錯的地下暗溝,水流彙入內金水河,再到筒子河,最終實現內外水系連通。

北海團城內,城牆上並未設置泄水口,地面上也沒有排水溝,團城的雨水到哪裡去了呢?秘密就藏在特製的鋪地青磚和磚下的土層、涵洞與暗河裡。每逢降雨,吸水性極強的鋪地青磚會快速吸收雨水,並通過土層下滲、儲存。記者看到,這些青磚大部分還是歷經滄桑的「老物件」,呈倒梯形鋪設,大頭朝上、小頭朝下,磚之間會留出三角形空隙。

「倒梯形鋪設有利於雨水滲透到下面的土層里,繼而進入涵洞與暗河。」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如此精巧地調蓄雨水,不僅不會對城上的建築造成危害,還有利於團城上的植物生長,既不容易在天旱時枯萎,也不容易在雨季時爛根。

「團城堪稱古代集雨節水工程的典範,其做法與今天‘海綿城市’的‘滲滯蓄淨用排’六要素匹配度很高,對目前的雨洪利用仍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王崇臣說。

保護古樹名木,織補綠色空間,豐富生物多樣性

在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區域內,不僅坐落著雄偉壯麗的古建築,還分佈著眾多古樹名木。

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與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密切合作,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陸續對北京中軸線遺產緩衝區內8753棵古樹名木的科名、屬名、樹齡、樹高、生長勢等詳細資料進行採集。「借助國內首個應用三維數字孿生技術搭建的遺產監測平台,我們可以隨時查看任意一棵古樹的情況。」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金錫彬說。

最近,王崇臣團隊對北京中軸線的生物遷徙做了一項建模研究,得到的結論是重要生態廊道整體上貫穿北京核心區南北,呈現出與北京中軸線走向相同的趨勢,表明了北京中軸線在城市中的生態引領作用,體現了中軸線的生態價值和功能。這得益於北京推動中軸線水系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植綠補綠的綠色空間織補,讓中軸線周邊綠化逐漸連塊成片。

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在中軸線周邊的建築、樹林、綠地內棲息生活,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賦予中軸線新的生命力。

北京雨燕環繞正陽門城樓追逐競飛的場景,已持續600餘年,是北京中軸線重要的活態文化符號。每年4月至7、8月,北京雨燕從非洲南部飛抵北京築巢繁殖,正陽門城樓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對棲息在正陽門城樓上的雨燕種群展開多年科學觀測與生態調查,截至2024年7月,已取得近10.6萬小時的監測數據。同時,科研人員探索設置人工巢托,提升雨燕繁殖率。經過精心保護,正陽門及周邊地區雨燕數量逐年增加。

中軸線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需要汲取古人智慧,更需要發揮今人的力量。北京持續推動中軸線知識進社區、進學校等活動,公眾參與成為中軸線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一大亮點。「針對中小學生,我們連續推出‘北京中軸線蘊含的生態智慧’‘北京中軸線的古建築生態智慧’‘北京中軸線雨燕與生物多樣性’等課程,引導青少年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者。」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主任安欣欣說。

在北京未來的城市規劃里,南中軸將延長至永定河水系,北中軸則直達燕山山脈。中軸線不斷生長,自然與人文交彙於此,共同書寫著古都瑰麗的文明。

報導來源:《人民日報》2025.2.19 第14版報導來源:《人民日報》2025.2.19 第14版

人民日報記者 潘俊強、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