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廟人」到影片博主!「斗栱爺爺」帶你零基礎看懂古建瑰寶
人物小傳
王永先,1950年生,山西太原人。1972年起從事中國古代建築保護研究工作,參加過山西佛光寺、崇福寺、應縣木塔等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曾擔任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近年來在互聯網通過直播、短影片科普古建築知識,被網民們親切地稱為「斗栱爺爺」。

山西太原,陽光照向晉祠聖母殿,光影浮動。殿前有棵粗壯的老槐樹,王永先最喜歡站在樹下錄製影片。
一副黑框眼鏡、一身板正的中山裝,笑容和藹,這便是「斗栱爺爺」王永先。與他在科普影片里同框的「主角」,是晉祠聖母殿、佛光寺等諸多山西古建築。
從初出茅廬的「修廟人」,到科普影片博主,王永先與古建築結緣50餘年。30多年前,王永先全程參與聖母殿的大修。如今,他又把「課堂」設在這座大殿前,借助網絡把古建築的魅力傳播給更多年青人。
讓古建築科普更易懂、更有趣

「大家好!我是古建築斗栱學堂的王老師,今天在太原晉祠給大家現場講一堂中國古建築的文化課。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古建築的魅力……」王永先站在樹影中,拿著親手製作的等比例斗栱模型,開始對著手機講解。
年逾古稀的王永先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開設的「古建築斗栱學堂」在短短幾年內就有了數十萬粉絲,全網影片點擊量超2000萬。粉絲中既有業餘愛好者,也有建築、歷史等專業的師生,大家共同組成了一個「不設圍牆的古建築課堂」。
古建築科普門檻較高,怎麼為網民找到一個學習的突破口?王永先想到了斗栱。
何為斗栱?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一種建築結構,位於立柱和橫樑的交接處。從柱頂上探出的一層層弓形承重結構,為「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為「鬥」。兩者合稱斗栱,幾千年來,與古建築如影隨形,是中國古代建築標誌性的構成部分。
看到網民提問「斗栱是怎麼製作的」「構件裡面的榫卯結構什麼樣」等,王永先覺得,要換個方式把古建講透:「大家實地參觀古建築時,很難看清其內在結構。於是我按照聖母殿的一處斗栱製作了模型,替網民親手‘解剖’了斗栱這一古建築的精妙所在,讓它一目瞭然。」
要讓更多人真正讀懂古建築,不僅要講知識,還得有趣。除了直播,王永先還製作發佈了系列科普短影片,細分講解古建築中的歇山頂、大鬥、抹角梁等部件。複雜晦澀的古建築名詞,被王永先用透視圖一畫、將模型拆解再組合,很快變得明晰易懂。
搶救古建築的「救火隊員」
從小生長在山西這片古建築成群的土地上,王永先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修廟人」。
22歲那年,王永先考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從事古建築勘察、測繪、維修等工作,多年在荒山野嶺中與廟宇、古塔為伴。當時,很多珍貴的古建築由於長期經受自然侵襲,外形破敗不堪、瀕臨坍塌。王永先覺得,自己是在第一線搶救古建築的「救火隊員」。
上世紀70年代,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古建工作者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常常一個月都洗不上一次澡。沒有交通工具,就靠一雙腿,一天走幾十里路。村民見了他們說:「修廟的又來了。」來到現場勘察時,「飛簷走壁」是家常便飯。王永先笑著回憶,樑上的陳年積土足有一兩寸厚,攀爬時塵土飛揚。
在眾多古建築中,晉祠聖母殿的情況最為危急。聖母殿背靠懸甕山,歷經近千年風雨,地基不規則沉降,大殿東南角下陷嚴重。幾根柱子下沉了三四十釐米,直接導致梁架傾斜、錯位,加之構件折斷、斗栱榫卯脫落,如果再不進行徹底的維修,這座古老的大殿很可能毀於一旦。
1989年,王永先跟隨團隊進駐,對聖母殿整體進行勘察測量、繪圖工作,以整體大落架的思路,為它製定了一套全面的修繕方案。方案上報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後得到批準,至1996年修繕告竣,王永先全程參與了聖母殿修繕工程。
「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讓一座座瀕臨塌毀的古建築得到修繕保護,讓它們以健康的姿態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古建工作者應盡的責任。」王永先說。
讓古建築保護薪火相傳
20歲出頭的年紀,王永先也曾嚮往城市光鮮的生活,萌發過調動工作的念頭。然而,前輩們的身體力行與奉獻精神,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次,王永先陪同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到應縣木塔考察,登至殘損最為嚴重的第三層,一時沒注意,羅老已鑽進了塔內的暗層。羅哲文當時已年過六旬,卻在沒有圍欄保護的情況下,從一個構件爬到另一個構件,細細查看。那一刻,王永先心生敬佩。
1973年,王永先來到五台山佛光寺勘察和臨摹壁畫。進入東大殿,拿手電筒一照,光亮驚動了藏在暗層里的蝙蝠群,上百隻蝙蝠在頭頂盤旋,帶下來的臭蟲、跳蚤鑽進領子裡,王永先被咬得渾身是疙瘩,又癢又疼。這場景讓他想起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1937年考察佛光寺時的記錄:「成百上千的蝙蝠,黑壓壓盤踞在脊條上,一旦被燈光照亮,就會驚動飛起……」切身的疼痛,讓王永先深深體會到老一輩古建專家的執著和獻身精神,他意識到,歷史的接力棒落到了自己手中。
「我要把保護古建築的這一棒接好,再繼續傳到年青人手裡,把前輩的精神化為行動。」王永先說。
相對於古建築這種有形的文化遺產,整套古建築營造和保護技術、老工匠口傳心授的技巧,是無形且珍貴的文化遺產。怎樣把它們傳播給更多青年學生和廣大古建愛好者?
2017年以來,王永先受聘於太原師範學院,為歷史、文博專業學生講授古建築保護和修復課程、解讀《營造法式》等專業書籍。一次課下交流,有學生提議:「社交媒體平台的傳播力這麼大,要不要試試做古建築科普的短影片?」
說干就干。起初,影片拍攝機位固定不變,有熱心的網民給他留言:「王老師,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移動或旋轉鏡頭。」於是,王永先自學了攝影基礎運鏡、構圖角度。每到一處,他還和家人分工拍攝影片素材,從外觀環境、中軸線的佈局,到梁架結構、彩塑壁畫……沒想到,改進後的一期短影片,點擊量達到十幾萬,這讓他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日頭漸落,王永先結束直播,他回頭望瞭望聖母殿,彷彿望見了自己年輕時的身影。他雖已不再像當年搶救古建築時那樣步履匆匆,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始終湧動在心頭。「我想在有生之年收集、整理更多的古建築素材,做出更高質量的影片,與廣大古建愛好者和青少年分享,幫助大家在熱愛的基礎上變成專業的內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更多年青人。」王永先說。
編輯手記
將文化瑰寶代代相傳
孫佩瑾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斗栱爺爺」王永先用清晰生動的科普方式,讓古建築知識變得可親可感,吸引更多年青人「走進」古建築。這背後,是深深的熱愛,飽含著將文化瑰寶代代相傳的責任感。
堅守山林,不辭辛勞。荒郊野嶺中,勘測繪圖、塵灰滿身,數十年執著奉獻。正因有了這樣的付出,廣闊大地上的文化瑰寶才得以更好地傳下去。
創新科普,與時俱進。退休後仍步履不停,用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知識,傾聽接納年青人的建議。古老的斗栱、彩繪,在熱情的互動中煥發出無限生機。
「斗栱爺爺」是一個人,也是一群人。他們心懷責任,接續守護文化遺產,將其中蘊藏的魅力激發出來、傳播出去,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彙聚起新的力量。

人民日報記者 馬睿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