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女人》作者皮皮新作凸顯寫作嬗變:從先鋒銳度到親情敘事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魯孟琳

上世紀80年代,作家皮皮與餘華、格非等人同列「先鋒派作家」。皮皮的作品以對人性、愛情和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著稱。她早年以《渴望激情》等小說撕開情感關係的複雜肌理,更憑藉被改編為熱門電視劇《讓愛作主》的《比如女人》,引發社會對婚戀倫理的廣泛討論。

皮皮皮皮

時過境遷,如今的皮皮(本名馮麗)仍在探索敘事的邊界,正將筆鋒從人性實驗室轉向生命博物館。近日,皮皮的最新散文集《拉著你的手從黑夜一直走到春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全書以「母親、父親、舅舅」的三角結構搭建起記憶宮殿。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了她與父母、舅舅的告別,表達生命中最隱秘的情感褶皺。這位從遼寧大學中文系走出的先鋒派的筆觸,也從敘事實驗悄然來到對生命本質的凝視。

親情與生死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拉著你的手從黑夜一直走到春天》是一部回憶母親、舅舅、父親和朋友的散文集。她把許多沒有來得及說出口的心聲傾注在字裡行間,其中有對父母愛情和婚姻結構的感慨、對親子緣分的深思、對俗世奇人舅舅一生的喟歎,以及對老友逝去、天涯各一方的感傷,細節真切動人,情感富有哲理。

皮皮新作皮皮新作

在皮皮筆下,回憶的力量可以跨越生死相隔,將失落的情感重新拾起、拚接。有許多曾經無法言說的幽微情感、昔日相處時的種種隔閡誤解,都在寫作的過程中被皮皮坦誠地表達了出來。在真正理解家人、理解家庭、理解生死之後,皮皮選擇拉著所有人的手,從黑夜一直走到春天。

皮皮說,「我不瞭解母親。母親瞭解我。」「我對母親的理解,用了她的一生。」皮皮的媽媽有電影《好東西》中「夢中情媽」的氣質,是一個堅強、幽默、寬容的東北女性。皮皮自身的個性正是得益於母親的這些特點,她在追憶母親時,無數次展現出兩個女人超出母女關係的惺惺相惜。

親情散文寫到一定程度,必然來到生命哲學的維度。生命如何面對活著的過程,尋找存在的意義,打撈自己的價值,最終又如何面對孤身獨行的恐懼與寂寥?行文的最後,皮皮對生與死的理解變得更加坦然:「我仍站在時間中,你走出了時間。」她用文字告訴讀者,儘管告別是痛苦的,但生命終將走向春回大地的那日。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